【诗歌鉴赏】王勃《蜀中九日》原文及翻译 赏析

2022-10-24 06:16: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鉴赏】王勃《蜀中九日》原文及翻译 赏析》,欢迎阅读!
王勃,蜀中,九日,赏析,鉴赏

【诗歌鉴赏】王勃《蜀中九日》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勃《蜀中九日》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波《蜀九天》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们厌倦了南方的苦难,野鹅来自北方。 王勃《蜀中九日》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2、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3.别人的宴会。这是指送别朋友的宴会。 4、他乡:异乡。

5.南中:南,这里指的是四川。 6、那:为何。 7.北:北。

王勃《蜀中九日》翻译

重阳节那天,我爬得很高,回首故乡。当我在异国他乡时,我会摆一张桌子把我的朋友送走。当我举杯时,我特别担心。我厌倦了生活在南方的所有悲伤。我想我回不了北方了。为什么鹅来自北方。 王勃《蜀中九日》赏析

《蜀中九日》是唐代王勃的一首诗。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王勃在异乡参加送别友人的宴会并登高回望故乡,他在诗中表明心中已经厌倦南方的愁苦,并将思乡之情寄托于鸿雁身上,表达了自己希望早日回到故乡的愿望。这首诗前两句交代背景,后两句将作者的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王波一生跌宕起伏,经常为官员离家出走。因此,乡愁送别诗是王勃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比如《四川九日》和他的代表作《送少夫渡蜀》。咸亨元年重阳节(670年),西蜀客王波和朋友们一起登上玄武山,遥望故乡。重阳节也是客人们的告别,这让诗人想起了他强烈的怀旧之情,所以他写了这首诗。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王波却把思乡之情归咎于北雁。我想我不能回到北方,但你为什么要从北方飞过来,增加我不能回到北方的悲伤。这个问题虽然不合理,但却在强烈的反差中衬托出真挚的感情,把思乡的忧郁推向了顶峰。这两句话是这首诗中的著名句子。前辈们在评论这两首诗时说:“阅读之初,它就像一种共同的语言,你很长一段时间都知道它的微妙之处。”的确,虽然这个问题似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但实际上是诗人的心血和独特的创造力。诗人将思乡之情融入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通过无情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深情,开创了唐朝末句的先例。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唐初,绝句发展缓慢,其表达方式大体沿袭了汉魏南朝的传统。王勃的诗只用四句话写乡愁,却把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初唐宫廷绝句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刻意吸收了宋词的语调,并总结出进行性虚词的句式,这对绝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诗歌全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e5a042cf4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