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参差美诗仙的想象美——《蜀道难》解读

2022-11-22 23:16: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奇妙的参差美诗仙的想象美——《蜀道难》解读》,欢迎阅读!
诗仙,蜀道,参差,奇妙,解读

奇妙的参差美,诗仙的想象美

——《蜀道难》解读

2014.12.3

单看《蜀道难》343个字,我们说它文字渲染得好,蜀道真是难,句子瑰丽,了不起。也会烦恼李白到底在送别谁啊,李白为什么这样不厌其烦地写蜀道之难?

着眼于整个唐诗单元,我们会说它风格豪迈,与众不同,狂放豪迈,浪漫主义。 那么,放置于整个诗歌写作史呢?

蜀道之险,可以“三国故事”里魏灭蜀邓艾越过阴平道的关键战役为例,帮助学生感受。

《三国志》里如此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三国演义》第117回亦有描写。

正因如此,“蜀道难”作为乐府古题,不同时代的人反复来描写。姑且看以下两首诗。

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南朝陈)阴铿

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唐代)张文琮

你看,对于阴铿、张文琮等人来说,一首诗只是一首诗而已;

对于李白,一首诗是他全部精神生命的舞蹈,是性格火焰的自由燃烧,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酒醉和狂飙。一首诗,就是一个李白!

李白的创作成了这个乐府古题的“终结者”,无人能及,不仅在文字艺术上,更在写作的投入状态上。李白是他精神世界的王者,诗就是他横戈立马的战场!

所以,不必苦恼于诗人送别的到底是谁、“化为狼与豺”的又是谁、创作时间又是哪一年。千百年来,《蜀道难》带给读者以崇高、激情、雄伟的窒息式冲击,对这种风格直观或深刻的领悟,是对这个作品的最好祭奠!

这首诗通篇在铺排、渲染,虽曰古风却颇有“赋”的风格。我认为,领悟它的美,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奇妙的参差美。

中国古诗讲求严整、顺口,但是我们不要指望着李白写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这样的句子,他没有杜甫、李贺的这种雕琢耐心,他不喜欢耍这种文字上的小聪明、小伎俩。他磅礴,他不羁。他总不肯老老实实写个对偶句,即便写,也非要调皮地在某个地方“出点岔子”。这就决定了他的诗歌有一种参差美。

1、整体的参差。仔细梳理可以知道,全诗49句,311字不等。如果把一个字视为500米,每句话视为一座山峰,把《蜀道难》竖排来看,就是连绵而高峻的蜀山!

(句子按字数竖排起来,《蜀道难》恰如山峰连绵)

1 / 3


《蜀道难》的词句有着奇妙的参差美和浑然感,他不会让同样字数的句子接连出现太多。他的诗行不是砖砌的,而是充满野味的洞穴或仙宫。这是妙不可言的文字魅力。

这种参差体现在句子内部,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就有一种跌宕美,就像是急刹车,又像是孩子在开玩笑。文字可以被随意驱遣。

2、使用散句的参差。名为古风,实际上通篇诗句却如白话,像叙述故事,极为随意,丝毫没有要“写”诗的架势。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如此语气,如话家常,极为勇敢。李白似乎无意为诗,却写出了最好的诗。对他来说,写诗的规矩,不是用来遵守的,他自己就是规矩。他像一个放牧者,允许鞭子下的羊群自由吃草,五颜六色;当他轻轻一挥,羊群就聚集在他的这片草原。

3、使用口语词的参差。这是本首诗的一个特色,在工稳的典雅用词之外,加入大量口语词汇,十分意外,妙趣横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里的“有”、“可以”可以视为口语词汇;以及接下去的“然后”。假若统统换成书面语,“鸟道西当太白山,横绝峨眉万里巅”、“地崩山摧壮士死,天梯石栈相钩连”。——如此句式,假若由上而下,一直不变,就变成了《春江花月夜》。

“然后”等口语词汇的使用,不仅在于传达更到位的逻辑关系,更在于减轻文字的紧张度、放大文字的疏密度,不呆板,不僵硬。与此同时,还能表达出诗人的率性潇洒、不羁情怀。

4、使用实虚词的参差。比如开头的“噫吁戏,危乎高哉!”这七个字不同凡响。三个叹词的连续使用,令人惊讶,蔑视语法规则;危乎、高哉,是不容置疑的论断,是同义复词的拆用,危即是高。前句虚词,后句实词。前者飘忽如云,后者沉重如铁。汉字是有重量的。

参差美的背后,并不是佶屈聱牙;整首诗读起来十分圆润,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以李白那句信誓旦旦、言之凿凿的标志性慨叹为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本是参差不齐的散句,但这流畅感十足的顶针式表达,使得这个句子像是一个哑铃,握之舒适,手感上佳。全诗也是这种感觉。



二、诗仙的想象美

李白是如何做到参差之外又圆润的呢,为何让贺知章“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并送外号“谪仙人”的呢?因为无拘无束的想象!

1、脚跨时空二维的想象!如诗歌的第一段,首先是时空的渺茫感,蚕丛及鱼凫,这些奇怪的文字组合,甚至看上去有一种奇崛之美;这是历史,而下文的秦塞,是地理,是长安,是今日。时空浑然,阔大无比。时空二维,是并列关系,又是交融关系。

这种脚跨时间与空间的写法,在李白的众多作品里都曾出现过,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君不见高堂明镜”、“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并且也被后世文人乐用,如唐王勃“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宋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基于数字的想象!尔来四万八千岁,谁能计数,无法计数,天才的李白,就是如此煞有介事地给了我们一个数字,孩子气十足;这与他“天台一万八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等写法是一脉相承的。读者明知虚幻,却淡然接受,并赞不绝口;换成另一个人这样写,我们会叫他“夸下海口”。这是一种属于李白的气质和气场,就像香草属于屈原、鲲鹏属于庄子一样。

3、诉诸传说与现实的想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更是传说与现实辉映,上天与下地对照,人类与鸟兽相类。

4违背常识的想象!下一层集中写一座山峰,那就是青泥岭。“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一种美丽的危险想象,夸张但是可爱,令人想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些美丽的句子。

对于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文本,我们需要鉴赏讲解,需要注重朗读。至少不要在脑海里只记住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地是他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但是,我们却很少看到李白痛不欲生、愁容满面地怀念故乡。余光中说,李白其实是没有故乡的,凡你醉处,皆非他乡;绣口一吐,就是盛唐;酒杯一扔,就是飞碟一个,接他回传说里去。就像一首歌唱得那样,“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e71986f30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7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