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赋得临池竹应制翻译赏析

2022-08-07 05:13: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赋得临池竹应制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应制,临池,诗赋,赏析,翻译

古诗赋得临池竹应制翻译赏析

《赋得临池竹应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虞世南。其古诗全文如下: 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 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 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 【赏析】

第三句仿效竹子和龙之间的无数传统联系,说明窗口的竹影与龙相似。第四句用的是凤凰只肯栖息竹林的传说。但是在第二句里,太宗出了一个不得体的差错,把竹子耐寒的主题写入春天或夏天的景象里。

虞世南的和诗《赋得临池竹应制》第五句采自伶伦的传说。伶伦是黄帝的乐师,被派往生长着各种奇异竹子的嶰谷采割竹子,制造一套排箫。虞世南的诗既含蓄又明确地“纠正”太宗的绝句。太宗没有扣紧描写与水池相关的竹子这—题目。在第一联诗里,虞世南将竹子的“高”——自然高度、色彩、光亮、高尚精神,这一切都与云相似——与其在池中倒影的“低”相对照。第二联是不一致主题的出色描述:被风搅动的水波抓住迎风婆娑的竹子(或解释成竹子的倒影随着水波荡漾,仿佛被风吹动,而实际上竹子是不动的),大量的水流嘲笑般地困住能够避开小量的水——露珠的竹枝。在第三联里,虞世南向太宗显示了如何引进龙和风的联系,而同时切合水中竹影的主题:

1


水池变成反映“龙影”的嶰谷之溪,凤凰来临的倒影似乎“拂动涟漪” 在向太宗示范了处理主题的“恰当”手法后,虞世南指出那首绝句中的明显错误:必须等到冬天才谈竹子的耐寒。竹子的这一性质具有很强的道德联系,与常青树一样,竹子是正直和坚韧耐苦的象征。这样,虞世南暗示了只有当竹子受到考验时,才能赞美它的这些品质。 虞世南总是以学问渊博的类书编纂者、文化上自鸣得意的南方人及儒家道德家的综合面目出现的。虞世南同唐太宗唱和时,流露出一种洋洋自得的教师语气,使他难堪,这极大地考验了这位皇帝的耐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e7384867d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