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类本质思想解读

2023-05-27 13:2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类本质思想解读》,欢迎阅读!
手稿,中人,经济学,解读,本质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类本质思想解读

作者:闵建平

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7



闵建平

内容摘要:《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为切入点,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展开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人类社会必然会扬弃资本主义进入到共产主义的伟大构想。而人的类本质,既是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的准绳与基础,又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动力与旨归。本文的目的就是解读《手稿》中人的类本质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类本质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如无特殊说明,下文凡是引自该书,均为人民出版社2000版,只标注页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为切入点,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展开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人类社会必然会扬弃资本主义进入到共产主义的伟大构想。而人的类本质,既是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的准绳与基础,又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动力与旨归。本文的目的就是解读《手稿》中人的类本质思想。

.人与动物的比较

马克思将人与动物置于自然的维度中,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揭示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人和动物的相同之处。他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56)。任何生命,不管是动物还是人,要想存在,就必然离不开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阳光、空气、水等无机物。人虽然是一种高级的生命形式,但首先是物质性的存在。就是说,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性等基本的生理欲求后,才可能存在,才可能从事其他活动。这就意味着,对于任何生物而言,要想生存,就必须先要占有欲望的对象。然而,欲望的对象又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105),必然向外在于自身的自然索求。所以,动物也好,人也好,在自然面前都是不自由的。比如“饥饿”,马克思举例说,“饥饿是我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要,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使我的身体得以充实并使本质得以表现所不可缺少的。”在这个意义上,人只是一种动物性的存在,人就是动物。所以,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05)。

人虽然与动物一样时刻依赖着无机自然界,但是,马克思又强调,人根本不同于动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于动物来说,自然只满足了它们生存性的物质欲求,但对于人而言,自然不仅是维持人物质性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精神性存在的基础,是人的意识来源与对象。马克思指出:“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56)人在与自然的交往实践中,形成了唯独人才具有的意识。在这


种意识中,人不仅将自然作为认识的对象,而且将人自身包括人的行为纳入到认识的范围中,从而做出反思,并指导人的行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这就是意识的能动性。

第二,正因为有了意识的指导,人的劳动才不同于动物的劳动。马克思承认动物也有劳动,他说“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57-58)。就是说,动物的劳动只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物需求,纯粹出于生存本能,并没有能动的意识作为指导。“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57)

相反,人的劳动则全然不同。在意识的指导下,人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意识的生命活动。”(57)“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58) 所谓“内在的尺度”,就是主体自身的目的与需要;所谓“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就是指各种自然规律。人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与需要进行劳动,而且能认识规律,并在规律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劳动,实现自己的目的和需要。人的目的与需要,不仅仅是生物性的物质欲求,更是精神性的需要。马克思说:“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58)因此,与动物相比,人的劳动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是有意识的而非本能的,是自由的而非仅仅为了生存。

.对象性活动与人的类本质

如上所述,作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劳动把“人同动物”“直接区别开来”。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出构成人的本质属性的劳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从根本上体现并决定了人的对象性存在这一类本质。完整的劳动,包括劳动主体、劳动客体即劳动对象、劳动结果和劳动过程本身等几个环节。马克思从这几个方面分别作了阐述。

第一,劳动对象——自然,是对象性存在。马克思说“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107),所以,“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106)如果真的存在“一种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对象,又没有对象”,那么,“这样的存在物首先将是一个惟一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没有任何存在物存在,它孤零零地独自存在着。”(106)显然,这样的现实存在物是不存在的。于是,马克思通过反证法证明了任何现实的存在物都是对象性的存在。所以,自然作为现实存在物,必然也是对象性的存在。马克思继续指出,“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那就意味着,“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107)。就是说,自然作为现实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感觉的对象,是人的感性对象,是人的劳动的对象。

第二,劳动结果——产品,是对象性存在。承前所述,在意识的指导下,人能有目的地、合乎规律地改造自然,获得各种满足人的欲求的物质,从而使自然成为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成为人化自然,这就是劳动结果,马克思称之为产品。他说:“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52)就是说,人化自然作为人类劳动改造的结果,已经根本不同于自在自然,它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化结果。

第三,劳动过程本身是对象性存在。马克思说:“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54)因此,如果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外化和对象化,那么,“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52)。就是说,“生产本身就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54)。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对象性活动。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下,人通过劳动,合乎目的地、合乎规律地改造自然,使自在自然变成人化自然。所以,“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58)。


这时,作为“作品”的人化自然,就成为劳动的对象化结果,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深深烙上了人类的印记。通过人化自然这部“作品”,便能反观并确证它的“创造者”——人类的劳动及其本质力量的伟大。

第四,劳动主体——人,是对象性存在。马克思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57)所以,对于动物而言,劳动“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是本能的活动,与它的生命本身是同一的;但对于人而言,劳动更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在劳动中,人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57),换言之,人通过人化自然这部感性的“作品”,在劳动中直接确证自我本质力量。所以,人也成为对象性存在,“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57)。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虽然和动物一样是“受动的存在

物”(107);但是,劳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57),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57)人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

界”,来“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并把“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视为人的类本质(57)

最后,我们愿意引用《手稿》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自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10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4]韩学本,《〈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5]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载于《复旦大学学报》,19964)。

[6]王晓红,《〈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实践观新探》,载于《东岳论丛》,20064)。

闵建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2011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e9aed2d5d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0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