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山水田园诗

2022-03-20 20:52: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孟山水田园诗》,欢迎阅读!
田园诗,山水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小析王孟的山水田园诗

关键词 王维 孟浩然 山水 田园

摘要 王维和孟浩然同为唐代山水田园实拍的代表作家,但二人的内心想法的不同造就了二人不同的诗歌风格及所表达的感情与意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著名的田园山水派诗人又有“王孟”之称,在积极入世的盛唐气象中,他们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艺术,创作出大量清新自然、宁静优美,别具一格的佳作,从而大大地推进了我国田园山水诗的发展,使它进入了全盛时期。虽然二人都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但其诗歌风格还是有所不同,如王维的秀丽清腴,孟浩然的疏淡孤清。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仕途 之外的漂泊

孟浩然一生想要有一番作为,但仕途坎坷。孟浩然四十岁时已名满天下,但却没有接到朝廷的诏书,当拜侯封相的希望就在眼前时他选择了《归终南山》表明求仕之心未灭,希望皇帝重用。但 “不才明主弃”这句惹恼了当时的皇帝,便失去了这个实现 理想的机会。后来采访使韩朝宗入京要带孟浩然同去,向朝廷推荐他。但他因与人喝酒,错过了出发的时间。韩朝宗大为生气,独自而去。但却是“浩然亦不悔也”。其实有时他离仕途只有一步之遥。文档

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孟浩然的仕途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他对田园生活与游历山水的热情却一直有增无减,或许是这种闲适的生活给予了他对恬淡生活及自然山水的钟情,更产生了对仕途的另一种轻蔑。他对山水的钟情源自于陶渊明式的真性情,“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在这中遥远与旷达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的孟浩然的确找到了人与自然的共通之处,他将生命寄存在这里,从而自得其乐,让心灵无悔的踏上这条“止泊”之路,归隐山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与孟浩然不同的是,王维的仕途还比较顺畅,他天资聪慧,多次被举荐做官,但命运不济的他又多次丢掉官职,不过他的才情却还是会征服许多人让他重新走上仕途。他早年意气风发的是做明显的表达了自己意欲建功立业的愿望,如《使至塞上》一诗,不仅描写了边塞开阔壮丽而略带苍凉的画面,同时表达诗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多年来在官场上的所见所闻以及承受的压力与打击一刻都没有放松对他心灵的责问,他感觉自己总处在一种心灵的“漂泊”状态,但他又始终对仕途恋恋不忘。在李林甫专权的官场中他不愿停留,他想学陶潜一样弃官退隐田园:“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可是他并没有坚决退出官场,而继续在朝廷担任官职。就在这样的矛盾之中,他有时就采取这种回避的状态,即亦官亦隐。他从四十岁左右开始长期隐居山林生活,先在终南山,之后是蓝田辋川,两处的景色都很美,这样亦官亦隐的生活,身在朝廷,心在山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

人学习

老年的王维终于步入正式的归隐行列,他从小就受到佛教的熏染,也试图通过禅宗来寻找心灵的“止泊”之路。他脱离官场后实质的归隐,将他的诗歌也洗去了浮华与雄浑,而带来了许多内心深处的宁静与空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人生失意的时候,游历于山水之中是大自然给予我们内心最自然的给养,这样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归宿,为我们指出结束心灵漂泊的道路。但并不是所有的人能够领会到大自然的这份奥妙与情谊,而王孟从中找到了。他们的诗歌可从不同的视点看到诗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中国文人的“止泊”之境,因而需要进一步走进去窥探其诗歌的魅力所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

个人学习

二。古朴淡雅与明净秀丽

孟浩然是一个以布衣终老一生的诗人,他的山水诗较多的带有隐士的恬淡与孤清。闻一多先生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1 / 3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如《过故人庄》中对田园景色的淡淡描绘“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犹如一幅素色的水墨画,用了青、绿的颜色字,却不过是朦胧之印象,颜色既不鲜艳华丽,形象也不具体。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更体现了农家生活的闲适与情趣,最后一句“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写出重阳节还来相聚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首诗整体呈现为浑厚淳朴的风貌。又如《与诸子登岘山》中前后都是叙述性的语言,颈联所写的景象也很空旷古淡。宿

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相互补的这样能够恰到好处的体现出浑成和自然。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诗兴到时,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文档收集自网络,

仅用于个人学习

王维诗歌中的“腴”是指丰美的文采与鲜润的色泽。他诗歌描述出的一幅幅水墨画是明净秀丽而区别于孟浩然的古朴淡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新晴野望》这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第一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由纵目远眺的角度描绘出周围的秀丽景,其中的“白”“碧”这样的颜色词也增加了画面的色彩感。这样一幅静态的画让王维加上了画龙点晴的一笔即最后两句:"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 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不愧为山水诗画的大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积雨辋川庄作》中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和《辋川别业》中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中都采用了色彩的对比,使读者欣赏到色彩明丽的画境与诗意。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禅意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受佛禅的濡染是不容置疑的,他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的认知方式和审美观念不能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故胡应麟在《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这个评价指出了禅学对王维的创作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

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他把感受到的情景融合统一在一个月色竹林的天地里,独立而封闭,圆满而自在,和谐而空灵。创造了一种空寂闲适、一尘不染的意境。同样,在《鹿柴》中也是体现了这种意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描绘了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和景色。空山无人,却听闻人说话的声音,一个“响”字衬托出了空山的寂静。而一缕夕阳的返照透过密林照射在象征无尘的青苔上,点缀了环境的清幽、安宁。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寂的境界。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书事》中的“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两句和《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禅意深远,给人以恬淡平和的绵绵遐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严羽《沧浪诗话》说:“孟襄阳(孟浩然)学力下韩退之(韩愈)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这段话是认为孟浩然的学力远比不上韩愈,但诗歌的水平则又高出韩愈。但严羽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他的“以禅喻诗”的“妙悟”说。按照“妙悟”说的观点,诗应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孟浩然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善于将

2 / 3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意合一,因而诗歌显得超脱空灵,意境悠远,余味无穷,盎然的诗意中又富于禅意,这在严羽看来是“一味妙悟”之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盂浩然的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何如石岩趣,自入户庭间。苔间春泉满,萝轩夜月闲。(《宿立公房》);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宿王昌龄旧居》)“碧水月自阔,岁流净而平。(《渔浦》)也都大抵如是。这类空明澄净而澹远的诗境,在山水诗派中的作品是俯拾即是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王孟虽然是一个诗派,但由于诗人的经历、性情等等不同,其诗的特点与味道也自然不同,但都能给人的心灵带来自然界山水清晰的感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参考文献

19561版《唐诗杂论》闻一多全集选刊之三 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的《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出版 孟浩然诗集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3-1 王维诗选 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3-1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ec9428a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3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