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课《风》教学设计

2022-11-09 11:1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诵读课《风》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诵读,古诗,教学设计

《风》教学设计

平遥县桥头中心小学 郝文越

教学内容: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教学对象: 二年级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会借助拼音识字读文,并有初步的古诗学习方法,比如:联系图画了解古诗意思,借助故事情节了解古诗意思等。二年级学生对古诗的节奏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二年级学生对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喜欢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本节课交流“风”奠定了基础。古诗词作为经典文化的一部分,吟诵教学对体会作者感情、体会诗中意境有很大帮助.如何让二年级学生对古诗词吟诵感兴趣,还需要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体会、揣摩。

教学目标:

1、熟读至诵《风》 2、初步吟诵古诗。 3、了解“三秋”“二月"的实指,“千尺”“万竿”的虚指。 4、简单理解古诗意思。 5、多途径、多方位了解风。

6、通过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对风有整体印象,感受风的变化无常以及风的力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里有一则谜语,请大家帮帮老师,猜一猜谜底是啥。

出示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学生交流谜底.(风) 为什么说是风呢?

(预设:风儿吹过,云彩就散开了。风儿吹过,小树被吹得东倒西歪,好像在招.风儿吹过,地里的庄稼被吹得连绵起伏.风儿吹过,花儿也轻轻摇晃着脑袋。 小朋友们猜谜语真有办法,会在脑海中想画面,真了不起.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风”(板书课题) 二:互动交流,初步感知:

你们说说,风是啥颜色的呀?风是啥形状的呀? (预设:没有颜色,没有形状。看不到、摸不着。

对风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形状的,这无形的自然现象,我们却可以感受


得到。你什么时候感受到风的存在了呢?说说看。

(预设:下雨了,我打着伞回家,忽然刮来一阵风,把伞都吹跑了。 那天,我在溜冰,溜得很快的时候,就感到有风了. 天气预报说有台风“海鸥”袭来。

我打羽毛球的时候,起风了,羽毛球偏要往旁边飞…… 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知道得多,还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有时是温柔的,有时却是强烈的,有时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有时又让人感到害怕,真是变化多端啊! :读吟背解,学习古诗。

同学们,唐代诗人李峤也写过一首关于风的古诗,很受大家的赞叹,我们一起来看看。

1、出示古诗内容。 2、借助拼音读一读。

注意 解(jiě) 斜(xiá)的读音。 3、去掉拼音读一读。

4、古诗要读好还要讲究节奏美,诗句中的停顿很重要,你试着来停顿一下。 (交流停顿)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 5、带着节奏读一读.

6、老师今天要求大家把每个字的声调都读出来,你能行吗? (字正腔圆读古诗。)

7、其实在古时候,人们都不会朗读,“自古读书皆吟诵”。诗词是要和着音乐出来的,叫吟诵。古人吟诵有个最基本的要求,平长则短入声急”平就是平声,也就是我们汉语拼音的一声和二声。仄就是仄声,也就是我们汉语拼音的三声和四声。平声字一般读得低一点、长一点,仄声字一般读得高一点、短一点.还有一些字呢有特殊的规定,它们叫入声字,要读得短促有力,比如“落”“叶”“月”“尺”“入”“竹".老师来示范一下。 8、请你也像老师这样把这首诗吟唱一下。

学得真带劲,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如果能联系上诗句描绘的情境就更好了. 第一句:解落三秋叶。 风的力量在哪里? (把叶子都吹落了)

“三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秋天。秋风起,落叶潇潇而下。

落是入声字,读音短促,那么落叶潇潇而下的感觉便出来了。注意“秋”字拉长,是风把整整一个秋天的叶子都吹落了. 第二句:能开二月花。 风的力量在哪里? (把二月的花吹开了) 二月是指农历二月。“草长莺飞二月天”“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是春风吹来的日子.

你知道什么花开了呢?

是呀,这么多花都开了,你能让大家体会到么?

注意把“开”字拉得再长些。一定要把“花”拉长,这时候你的眼中一定充满了盛开的鲜花。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ecc7b2f33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