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最新时政热点:老人倒地扶不扶?

2022-12-31 23:20: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13年最新时政热点:老人倒地扶不扶?》,欢迎阅读!
倒地,时政,老人,热点,最新



佛山中公教育

2013年最新时政热点:老人倒地扶不扶?

如果遇到老人倒地,公众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在有139010人自发参与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这项调查中,55.6%的人选择直接走开,23.4%的人选择留下证据或找到证人后再扶,12.6%的人选择拨打110并等待,仅有5.4%的人选择毫不犹豫主动扶起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卞绍斌直言,当人们开始思考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问题时,就表明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问题。

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这个问题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与讨论,不少人在说出“会扶”这个答案时变得犹豫不决。近日,“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倒地老太被讹”、“浙江金华八旬老人倒地五六分钟市民不敢扶”、“北京老外撞人却误传倒地老人讹诈”等一连串事件,让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推向新的高度。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手机腾讯网对13901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持续关注与扶老人有关的新闻,20.2%的受访者承认在自己身边有过老人倒地而得不到帮助的事情发生。87.4%的受访者表示“扶老人”的道德焦虑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84.9%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就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扶不扶老人很纠结。

遇老人倒地 为何55.6%受访者选择直接走开

如果遇到老人倒地,公众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在有139010人自发参与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这项调查中,55.6%的人选择直接走开,23.4%的人选择留下证据或找到证人后再扶,12.6%的人选择拨打110并等待,仅有5.4%的人选择毫不犹豫主动扶起来。

“可能会装作没看见走过去吧。”当被问及遇到老人倒地后会怎么办时,家住天津的赵泉想了一会儿后这样说。他直言,现在“碰瓷”的人太多了,如果倒霉碰上了,钱是小事,关键是心里憋屈。就算不是“碰瓷”的,好人做到底,打了120肯定得跟着把老人送到医院,医疗费也得自己垫,万一遇见的是孤寡老人更是摊上一堆事。“不是不想扶,真的是扶不起。”

对于同样的问题,北京某互联网公司职员罗君的回答则不同。他表示,虽说大城市人际关系比较淡漠,但是出来打拼久了,看身边的老人总能想到父母,如果遇见有老人摔倒,自己会去关心一下。“父母在家乡年事渐高,也有可能遇到这种情况,我希望在他们摔倒时有人关心,其他老人的子女肯定也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得到帮助。”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卞绍斌直言,当人们开始思考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问题时,就表明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一个有价值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良知和义务的意图,应该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甚至是面临艰难、痛苦和困境依然执着以求的,当帮助他人需要计算成本利益,考虑利害得失时,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道德。

“如此久而久之,纯然的良知将被蒙蔽,道德原则将主要受制于功利的考量,人们将不再相信道德法则,最终是道德感的丧失、道德法则的瓦解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卞绍斌说。




佛山中公教育

复旦大学哲学系讲师郁喆隽表示,现在大家是有心做好事却担心惹事,长此以往,人际间会慢慢形成一种冷漠,许多社会成员会有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失望感,同时每个人也会对自己有一种暗示,认为自己发生什么事情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87.4%受访者表示当前普遍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

“虽然基本的道德准则告诉我,遇到老人摔倒当然应该主动扶起来,但是在如此多的信息轰炸之下,我难免对自己的坚持有些疑惑。” 罗君坦言,在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上,他有着道德上的焦虑——不扶自己良心上过不去,扶又怕被讹。这个问题有时会让他非常纠结。

“如果带女儿出门碰见老人摔倒的情况,我就真的傻眼了。”赵泉的女儿今年4岁,在幼儿园里老师会教小朋友乐于助人、尊老爱幼,书里画的也都是小朋友扶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遇见摔倒的老人,如果不扶,怎么对女儿解释呢?如果扶了,碰上讹人的给女儿造成心理阴影怎么办?“真希望我永远不要碰到这样的问题。”

对于普通老人而言,大家在扶老人问题上的道德焦虑也渐渐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说实话我真不相信有这样的老人存在。”北京某中学退休教师刘齐(化名)一直弄不懂那些讹人的老人是怎么想的,“究竟能为了多少钱把老脸都丢了?是因为没有保险?或者子女对他不好?

刘齐直言,讹人的老人毕竟是少数,媒体不能净捡着负面的个案去写,弄的老人好像都是为老不尊、倚老卖老似的。大家不能因为个别极端的事件,就对整个老人群体产生误解。“前两天我还和儿子讨论这件事,我告诉他,如果我摔倒了,我首先就会大喊‘我是自己摔倒的’。”

调查显示,87.4%的受访者表示“扶老人”的道德焦虑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84.9%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就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

“‘扶老人’的道德焦虑是整个社会信任缺失的表现。”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路直言,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反映出的是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与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这会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整个社会的运行带来巨大成本。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国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可报销的比例非常低,老人如果摔伤可能对于他本人和家人都是很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担心子女埋怨自己。如果医疗保障能够减轻老人这一负担,他们也就没有必要找人转移责任,这是一个制度的问题。” 郑路说。

郁喆隽表示,在年轻人扶老人的案例中,如果判决不当可能会造成代际之间的矛盾。本来社会中的人是一种共生、共存关系,这样的案例如果越来越多,人们会越来越偏向于变成一种原始的孤立的个人,就好像人只能依靠自己,严重的还会出现反社会的行为。“应该重视这些案例对年轻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真的这样下去,几十年之后,可能就没有人再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传统的道德追求了。”

59.5%受访者认为恶意讹诈他人的老人应受惩罚

如何才能化解普遍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受访者首选“恶意讹诈他人的老人应受惩罚”(59.5%),其次是“目击者要勇敢讲出真相”(15.1%),排名第三的是“司法判决应注重对社会的引导”(7.2%)。接下来是:媒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ed8e3b771fe910ef12df8e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