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春江花月夜》

2022-12-05 16:12: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春江花月夜》》,欢迎阅读!
春江花月夜,浅析

浅析《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诗人借对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五种良辰美景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构成了境界非凡的奇丽景色。“‘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绝诗,才真绝才也”。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全诗以“月”为主体,14个“月”字统摄全诗。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恩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画面及场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一、该诗在创作上有三个重要特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和月夜做为开始,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继而又引出对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犹如一股清爽之风扑面而来,刹那间便感觉到那种清爽美的存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这种淡静如水的环境中,灵魂仿佛被净化,使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圣洁心情。

2、含蓄表述,意蕴悠长。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面对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诗的后半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恨闺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过渡非常的自然,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状,情和景高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意蕴是非常深远的。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孤月中,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别绪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感情色彩,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然后,作者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上拂还来”。

《春江花月夜》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它并没有直接书写游子思妇的感情,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景色表述,而后很自然的过渡到的。以景喻人,以景衬托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那一份悠长的相思之情寄托于明月和春潮。 3、语言清晰,结构严谨。

《春江花月夜》全诗语言清晰,对仗工整,韵律婉转,浓淡相宜。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


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有强烈的节奏感;又由于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使语言清新流畅,琅琅上口。 艺术中国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艺术中国

二、该诗的艺术价值 艺术中国

1、对唐朝后期作家的影响

《春江花月夜》对民族审美积淀的形成,对后世的诗歌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来写月亮的诗歌中,《春江花月夜》当属第一。曹公的那句“何处秋窗无雨声”与“何处春江无月明?”如出一辙。从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能窥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影子。

历史上咏月名句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青天来月有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张孝祥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等。虽然都是旷世杰作,但都不如《春江花月夜》那样浑然天成。 2、对其它姊妹艺术的影响

《春江花月夜》对音乐,舞蹈等相邻艺术也有其深远影响,有著名的舞蹈《春江花月夜》、还有一首著名的民族器乐曲的.名字也叫作《春江花月夜》。据说此曲用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唐诗《春江花月夜》命名,是因为作者受到张若虚所作《春江花月夜》开头的一段的启发,乐曲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花影层叠的迷人景色。尽赞大自然的绮丽美色,尽情赞赏了江南水乡的风姿意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古典音乐中的杰作,她表现了祖国山川的秀丽隽永和优美宁静,她用中国特有的音乐旋律来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她也是一首世界名曲,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点,也是西方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ee7bc16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e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