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啼辩——古诗注释献疑(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2022-11-17 05:1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猿啼辩——古诗注释献疑(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欢迎阅读!
上册,北师大,古诗,注释,年级

猿啼辩——古诗注释献疑(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关于《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妆的注释,人们普遍采用“两岸猿的叫声不断(或不止)”给以注释,小学语文七册参考书亦然。我以为此种提法于情不符,于理不合,当译作“两岸那一声猿鸣还未停止”为宜。

理由一:

注释古诗文,须以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前提,通篇考虑,顾及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做出尽可能详实的、近情合理的注释。

李白因鳞事被捕,流放夜郎,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此间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乾元二年,遇赦得还,诗人从白帝城出发,乘舟沿江东下,回到江陵,当时其得意愉悦的心情可想而知。诗人正是在这样情况下写出了《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诗大意是写自白帝到江陵舟行的迅速”(《唐诗三百首析》),白帝城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之遥,诗人乘舟沿江顺流东下,只一天时间得还,可想水疾舟轻之极,诗人当时心舒情畅之意溢于笔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文中的“猿声啼不妆,意在强调猿啼时间之短,进而突出水流之速,轻舟之快,并非着意猿鸣之喧嚣:“两岸那一声猿啼还未停止,轻舟已经驶过了万重山。

1 / 2






理由二:

诗人具有过人的驾驭语言的功力,特别注意在炼词炼字上下功夫,善于巧使普通词语,让“朴字出色”,令“平字见奇”,收到一滴水映出大海灿澜之艺术果。仅从“轻”字上辨析水疾舟快是远远不够的。试想,若无前句的“猿声啼不妆,何来下文的“已过万重山”“啼不妆释为“叫声不断”那么下文的“已”字又缘何而出呢?试比较两种释译:

a.两岸猿鸣不止,轻舟已经驶过万重山。

b.两岸那猿的一声鸣叫还未停下来,乘坐的小舟已经驶过了万重山。

显而易见,a中的上文“猿鸣叫不止”与下文的“已经”一词从情理、从语感讲,都没有必然联系,大有“文之疣赘”之感,正如郭沫若所说的:“因为不合逻辑就不通,不合文法也就不通。”而b中的“已经”是因“一声猿啼未止”而出。一声猿啼自始至终要延续多长时间,我也说不清,但毕竟是有限的极短时间。轻舟驶过万重山的路程有多远,当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作者以一声猿啼时间之短,映衬出轻舟驶过万重山路程之遥,极写江水流速之疾,舟轻而迅,句间用“已”连接,顺理而自然。无论从写作背景方面考虑,还是从作者写作意图着想,甚或从句法文理分析,只能将“两岸猿声啼不妆释为“两岸那一声猿啼还没停止”,方显恰到好处。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f2dd63a13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5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