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是真爱

2022-07-21 20:31: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宽严相济是真爱》,欢迎阅读!
宽严相济,真爱



宽严相济是真爱

我国的家庭教育传统中,一贯强调教育孩子只有爱是不行的,必须严格要求。《颜氏家训》中提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意思是说父母在孩子面前既有威严又对孩子慈爱,子女就会言行谨慎,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同时,《颜氏家训》还提出,父母对孩子的严与爱要掌握好分寸,不能过于严厉,当然也不能跟孩子太随便。这对我们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是很好的借鉴:我们的教育必须把握好“宽容”与“严厉”的尺度,做到宽严相济。

教育的对象是感情丰富的人,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做到宽严相济并不是一件易事。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的确难能可贵。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又给教师提出了急迫的课题。下面,我谈谈从教二十年来的感悟。

一、对青少年的教育不能幻想光靠“严”来支撑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就会变坏”的民谣,“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也一直是我过许多家长和师长的教育信条。尤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知识经济的效应进一步显现。有些人认为对孩子的“严教”才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为此许多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是把“严”字演绎的淋漓尽致。诚然,许多人成才是严教的结果,但一味强调“严”而不能很好把握“严”的尺度造成的严重后果也震撼人心。

据报道,有一个少年,从小和母亲、外婆生活在一起。母亲是军人,对其要求严格。他三岁起开始学习小提琴。上学后读了很多书,平时喜欢写日记。临近高考,妈妈在学习上要求更严,加上又催促其参加小提琴考级,他心里很抵触。一天夜里他很烦躁,将母亲杀死。外婆起了查看动静,他将外婆也杀害。

青少年好动、贪玩是天性,好冲动也是这个阶段的特点。严得过分成为苛求,使他们望而生畏、生厌,成为一种负担,很可能导致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

徐力,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他母亲对他要求很高。徐力经过努力终于在一次期中考中考了前十名。从此,他母亲要求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要在前十名。后来一次考试考了第十八,母亲就禁止他去踢喜欢的足球“以后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又一次考试临近,午饭后徐力想看电视遭到禁止,母亲还提前考前十名的事,徐力说很难的,和母亲发生争吵,徐力感到绝望,竟将其母用榔头杀死。

严不能专横跋扈,不能压制青少年个性,要促进学生智力、道德和身体等全面发展。当前的教育,存在着许多对学生期望、要求过






高,压制学生个性,造成学生厌学、辍学,自残甚至伤害教师的现象。2000年,教育部、全国妇联曾联合颁发《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就是针对新时期家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及二十一世纪对

国民素质的总体要求制定的。而目前教育界倡导的素质教育和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也正是针对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而进行的。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压制只会导致与被教育者关系紧张,使被教育者产生恐惧、逆反心理。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得很精辟“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日臻完美”。问题和先哲都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

二、“有时宽容所引起的到的震动,比惩罚跟强烈” 宽容的教育是大气的教育。正如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所说:大气的教育是有远大理想的教育来自于教育者的理想、胸怀、远见和良知。的确,要做到教育的宽容我们应做到:

1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才都是“宝塔”型的,有初级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而初中级人才总是多数,高级人才总是少数。教育者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可能做到教育过程中的宽容。

2、把握好“宽”的尺度 所谓“宽容”,绝不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的漠视和放纵,而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其前提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改正缺点的机会。

我国古代教育家在“学记”中曾提出,施教要讲求方法,做到“道(导)而牵,强而 抑”。意思是说,教师对于学生,要善于循循诱导,不能牵着鼻子走,要启发学习兴趣,不能压抑积极性。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清楚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对他们的言行充分理解,努力做到:

1)时间上的宽限。中学生是非观念在形成时期,他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可能一时认识不到位,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场合,不要急于求成。也行只有这样你才能把自己的影响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2)态度上宽宏。青少年会发生各种状况,有时甚至是无端生事,完全不理会老师。那时一定要放下所谓“师道尊严”,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认为学生不懂事、诚心和自己作对。有好多学生发生状况连他自己都说不清原因,那也正是青少年阶段特有的心理特点。何况青少年的心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他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卢勤对待儿子早恋倾向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老师找到卢勤,汇报了儿子的早恋倾向。当时卢勤火冒三丈,但她没有立刻发作,也没有秋后算账,她给儿子写了几句话:一个国家强多了,邻邦都来示好;一个民族强大了,他民族都来交往;一个男人强多了,身边会有很多优秀的女孩子。儿子看到后,没有陷下去。所以说,宽容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局面,可以使学生的“反抗精神”转变成对老师的信任态度。

3)条件上的宽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这是大家都熟知且认可的一句话。尤其对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现在的学生个性张扬,有时犯错误的学生会和老师“讨价还价”。我们一定要学会给学生留面子,为他们留有改正缺点的机会。这才是从“爱”的角度去教育们,理解他们,给他们创造学习的“软环境.

4)认识上的宽容。青少年是喜欢意气用事,而且自控能力很差,同样的错误会屡教屡犯,不是“摁倒葫芦瓢又起”,就是“这山歌罢那山唱”。只有我们给以宽容和激励,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会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健康、和谐、完美。

所以,我说宽严适度才是最好的。但也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工作,才能真正做得到!

宽严相济才是真爱!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f975ac675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c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