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与农耕文化的那些事儿

2022-06-11 23:22: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惊蛰节气与农耕文化的那些事儿》,欢迎阅读!
惊蛰,农耕,节气,事儿,那些

惊蛰节气与农耕文化的那些事儿

作者:曾艺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20年第3



曾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大国,由历代农民的耕种经验衍生出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二十四节气属于我国的国粹瑰宝,它不仅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更是体现和发扬古代先民们智慧的一种象征。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深厚,是农业耕作的指导性历法,在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收纳进《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并采取平均时间法来划分节气,而惊蛰时分则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卯”是指万物从地下冒出,代表着生机与能量,预示着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的公历3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蛰。“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闻雷》,全诗描写的正是惊蛰节气到来时的景象,冬天已经过去,冰雪已经消融,正月里的雷声时常响起,草木开始生长,天气逐渐温暖,这预示着惊蛰时节的到来。白居易用自己的所见所闻突出了惊蛰节气的特征。惊蛰带来的气候特点就像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时节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农谚中提到“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由此可见,我国劳动人民对惊蛰节气非常重视,并将其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在农业耕种方面,由于惊蛰节气气温回升很快,除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还是冬日的气象以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回暖,平均气温在0℃以上,华北地区平均气温在3℃~6℃,西南和华南地区气温在10℃~15℃甚至更高。华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冬小麦此时开始返青生长,在此期间由于冬小麦植株小,为减少地面水分蒸发,需要农民及时耙地。华南东南部地区气温有利于水稻及玉米的播种。我国是水稻起源国,也是水稻生产和消费大国,而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它不但可以用作饲用作物、工业作物,也可以用作能源作物。在惊蛰节气时,华南东南部地区气温适宜种植此两种重要农作物,由此也可以发现惊蛰节气对于农事耕作的重要程度。虽然惊蛰节气气温回升较快,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但此时的降水量却非常有限。华南中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在惊蛰节气期间的总降雨量仅有10毫米,这预示着冬干之后的春旱渐渐来临。此时的小麦到了孕穗阶段,而油菜也到了开花的时期,对水分的需求量增多,农民要考虑到惊蛰这一节气的气候特点,必须勤于浇灌,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帮助农作物平安度过春旱时期。我们说“春雷惊百虫”,就是形容在惊蛰节气温暖的气候条件下昆虫都逐渐苏醒,结束了它们漫长的冬眠。对于农业耕种来说,这会诱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农地田间的杂草冒出了头,要求农民要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对于早疫病、根腐病等普遍病症及时进行处理。受惊蛰节气气候影响,小麦在其返青孕穗阶段易发生根腐病,具体表现为根部腐烂、叶片出现病斑、茎枯死等症状。如不采用药物治疗,农民可通过变换栽培方式,运用有机防治方法预防该疾病,主要分为三种方式。第一,合理轮作。指通过与非寄主作物轮作12年,可有效减少土壤菌量。第二,减少越冬菌源。指农民在麦收后进行翻耕,可加速病残体的腐烂,以减少菌源散播。第三,加强田间管理。要想有效地预防田间疾病,农民必须勤于管理,在播种前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在适合的时期播种,覆土不可过厚。除此以外,农民还可选用物理防治的办法,用55℃的温水浸种10分钟,也可有效预防小麦根腐病的发生。

在民间习俗方面,由惊蛰节气气候特点演变出的民俗活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在我国广东地区,相传凶神之一的白虎会在惊蛰时节出来觅食,而民间传说的白虎又是口舌与是非之神,犯之则会影响到人们的前程,甚至生活中万事不顺。人们为求平安,便在惊蛰这一节气时期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fbc14e0bb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2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