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梁启超简介

2022-11-06 06:01: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梁实秋,梁启超简介》,欢迎阅读!
梁实秋,梁启超,简介



梁实秋(190316-1987.113)号均默,原名梁治华、梁秋实,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余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批评家、作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家、翻译家。出版过《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本文艺批评专著。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

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曾选修美国新古典主义大师白璧德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课程,在文艺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响。因此30年代他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根基于人性。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 梁实秋的人性论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念。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梁实秋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在文学的纪律》一书中陈述自己的人生观:“人性是很复杂的 ,为其因复杂,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与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

他的人性是二元的,1、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需要被控制的自我”2、以理性为代表的“施加控制的自我”。他认为后者是健康的,前者是病态的。因此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生平概况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1923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30年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改国立青岛大学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于当年930日正式任命杨振声为校长。杨振声邀请梁实秋(包括闻一多、梁实秋、张煦、洪深、李达、老舍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75同韩菁清结婚。1987113日病逝于台北。 曾经著作,翻译,编辑过的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与闻一多合著《浪漫的与古典的》《骂人的艺术文学纪律》《偏见集》《约翰孙》《雅舍小品》《北平年景》《实秋自选集》《谈徐志摩》《梁实秋选集》《清华八年》《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988,百花文艺出版社等著作。翻译过《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结婚集》《潘彼得》《西塞罗文录》《职工马南传》《威尼斯商人》《奥赛罗》《哈盂雷特》《暴风雨》《吉尔菲先生之情史》等书目。曾编辑过《远东英汉大词典》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1890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1917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于1929一月十九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京沪开追悼会,参加者甚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fedb0e39b89680203d8257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