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与生活

2022-04-29 07:2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临终关怀与生活》,欢迎阅读!
临终关怀,生活

临终关怀与生活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 医学已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已由过去朴实单纯的“治病救人”的医学要求发展到从生命的开始到临终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公正的、有效、合理的全程优质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从过去单纯的诊断、治疗观点转向从生理学角度去关心人,而不是单纯关心病,减轻病人精神和肌体上的痛苦使其在有限的日子里过得舒适和有意义,提高晚期病人的生命质量;从心理学角度缓和和解除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使其从容地死去;从社会学角度指导患者理解自己生命弥留之际生存的意义;从生命伦理学角度使患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体会到在濒死之际受到了社会和亲人的关注。“临终关怀”这一医学形式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对医学的认识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说明人类进一步认识了生老病死是一切生物的客观规律,因此也可以说,临终关怀全部深刻体现了现代医学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是人们对生命价值认识加深的重要体现。

临终关怀的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事实上,是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来改善个人余寿的质量。病人的尊严是一个最为关心的问题。临终关怀强调病人和其家属的情感的、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精神的需要。临终照料主要是在病人的家中提供,当病人无法选择家庭照料时,临终关怀照料可以在医院、护理院、或其他设施中进行。

立足于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使其安详、平静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终点。医护人员应从精神上安抚病人家属,用适宜的医学手段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与折磨。要使社会公众认识到,保全生命质量比延长没有生存质量的生命更重要,临终关怀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益处。

临终关怀提高死亡价值

死亡的经历是个体生长的最后一次机会,把死亡和生命看作是对立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而现在随着死亡教育的进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逐步接受了死亡和出生是对立的,承认死亡还是生命的一部分,确切地说死亡仍是生命的一种延续。我们把对待死亡的态度区分为三种类型:

①接受死亡: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亡是赋于生命循环的有意义的连贯性,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所必要的事情。

②蔑视死亡:多与宗教信仰有关,以死亡为解脱或开始“新的生活”,如转世、回皈天主、升入天堂。

③否认死亡:认为人不应死亡,特别是指望医学的发展能使人永生。

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们具有第一种类型对待死亡的态度,那就是接受死亡。然而死亡的价值在于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占据的时刻是瞬间的,但它的影响却被覆人的一生,成为推动生活的巨大动力。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死亡亦仅有一次而已,死亡也应具有珍贵的价值,可是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人们认为生命的一切快乐都是经验快乐,于死亡剥夺了更多的经验快乐,所以死亡是件坏事,人们诅咒死亡,逃避死亡,但最终都没能幸免死亡。死亡过程是个恐惧的过程,而且是极为复杂,有人分析临终病人恐惧分为八种:①对未知的恐惧,②对孤独的恐惧;③对忧伤的恐惧,④对丧失身体机能的恐惧,⑤对失去认同的恐惧;⑥对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的恐惧;⑦对撤退的恐惧,⑧对疼痛与痛苦的恐惧。最后一种恐惧几乎是每个临终的人都具有的,使用药物可以控制疼痛,但对痛苦的恐惧却不能依赖药物加以克服,痛苦是指一种心情上的苦境,包括无人照顾、被人和社会忽视的恐惧,这就必须依赖人们的爱心与关怀。因此,临终关怀弥补了死亡时的缺陷,提高了死亡的价值。

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临终者关心家庭子女等未竟之事。家庭亲友给临终者以照顾与爱心,以及临终关怀团队


的成员给予临终者及家属全面的关怀,在这充分地展示了人类感情的真诚,生的意义,死的价值,都通过临终关怀显示出来了。死亡的存在促成了人生文明的发展,人类文化的铸成。而且临终关怀也反映了人类文化的时代水平,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中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宗教、风俗习惯、社会风气等集中的表现。现代社会生活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家庭规模与职能缩小,这些人在临终之际,将会只有一个子女照护,其精力往往不够,故而做为团队照护的临终关怀尤显迫切需要。总之,临终关怀将广泛地为临终者、为家属亲友、为社会所需要。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反映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社会文化的时代特征,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关怀从理解死亡开始,死亡是人生的一个终点站,然而并非人人都能理解这个道理。部分人害怕死亡,对死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 能不能理解死亡并接受死亡是临终关怀的基石。不理解死亡甚至害怕死亡的人, 不会平静、愉快地告别人世,而是带着痛苦和恐惧离开人世。更为可惜的是由于担心、恐惧,抗拒死亡,这样反而加速了死亡过程,减少了本该安然享有的生命寿限。人是因为害怕死亡和对死亡无谓的恐惧、焦虑,反而加速了死亡,提前离开人世。而他们的恐惧完全是一种盲人骑瞎马似的毫无意义的恐惧,是一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由于对死亡的恐惧产生心理障碍,再由心理障碍转为生理功能障碍,如内分泌失调、心力衰竭以及心血管、消化、呼吸系统功能的紊乱,最后导致提前死亡。相反,无论对死亡怎样认识,只要是接纳认同死亡、理解死亡,坦然地对待死亡,即使他( ) 不会延长生命的过程,也会平静舒适地告别人世,不会感到委屈、痛苦。

减轻恐惧和不安是基本的关怀,尽管可以教育人们理解并接受死亡,但每个人对死亡的担心、恐惧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临终关怀可以通过细微的从生理到心理对患者的帮助,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让他们平静甚至带着微笑离开人世。这是一种基本的关怀。除了死教育 怎样才能减轻患者和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人对死亡的恐惧呢?所谓的“死亡体验”或“濒死体验”,从这里医护人员了解到临终的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才能有效地减轻他们的痛苦。临死时,人们都感到一种身不由己的痛苦,浑身不适、紧张、哆嗦甚至抽搐,然后他们感到进入了一个很深很长看不到尽头的黑洞,十分恐惧。而有的人则感到他在沿着一个无底深渊下滑、坠落,一种不着边际的失重和眩晕油然而生,恐惧感越来越强烈,他们拼命想抓住什么作为一种本能的求助和依托,可什么也抓不住,找不到。这种状态经过了很长时间后他们才感到飘浮旋转的身体似乎有了依托,黑暗和可怖的声音消失了,身体也慢慢轻松了,感觉人进入了一个平稳的地方„„ 有了这样的了解和认识,在临终的时刻,医护人员握着临终者的手,并且不断地在他( )耳畔轻轻地坚定地说别害怕,有我们陪伴着您。这样的关怀是送他们一程,给他们一种支持、依托和依靠。有了这样的依托,患者和病人的恐惧感便会慢慢消失,最后平静地告别人世。

满足心底的愿望是最具体的关怀,一个人心底的渴望和最基本的愿望如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无法实现或满足,那就可能会“死不瞑目”。然而如果能满足这样的愿望,那么一个人就会死而无憾。 从人之常情、人之亲情和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甚至从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职业特点去满足他( )心底的或最后的愿望,这就是具体的临终关怀。满足老人或临终者吃喝的要求更是临终关怀的直接表现

给予温暖是最真切的关怀,作为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将临终病人当成亲人”,爱心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巧。不单是医护方面的知识,还得有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及法律等知识。有时,甚至一个简单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就是对临终者最大的安慰。一般的老年人对死亡都有一种恐惧感,经过漫长的求医问药及治疗,体与精神承载着双重痛苦。护士医生们从观念上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医学上减轻肉体痛苦,尽可能让他们在各方面得到美好感觉。


临终关怀,可以让维持患者生命最后的尊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了有效的延长,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希望减轻甚至避免临终的痛苦,维持生命最后的尊严。临终阶段的患者生活质量与临终关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临终关怀符合人类追求高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医护职业道德的崇高。因此,临终关怀和患者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生活质量是生命伦理学的一项基本要素, 对生活质量进行医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中,这是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实践中的一项具体应用。“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出,无疑反映了护理模式的转变。但遗憾的是,对于生活质量,不同的健康保健人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不同的定义。而临终关怀又是多学科健康保健人员共同来进行的,所以在工作中往往会产生对病人生活质量各自不同的评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Kleinpell(1991)对生活质量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主要特征。但因其涉及到个人的生理、个性、人际关系、社会、心灵等诸多方面因素,因此要全面地评判病人的生活质量,护士必须收集除疾病本身以外的大量资料,这将使护士的工作范围扩大到一个不可能的境地。所以,要使生活质量由理论走向实践,则需要合理地缩小评价范围,使它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同时,另一个难点则是:当生活质量的概念作为规范在临床上运用时,必须有一种合理而有效的工具来测量病人的生活质量,要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这一系列的问题,对生活质量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质疑,有待于以后通过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再者,对于临终病人,其生活质量相对很低,根据David Hume的功利主义伦理理论,根本没有必要把宝贵的资源花费在毫无恢复希望的临终病人身上。在现今医疗保健资源相对不足的形势下,这种伦理观念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 这一概念和现今的研究热点“安乐死”有某些不同。不论是主动安乐死还是被动安乐死,都有加速死亡的倾向。而临终关怀却提出不延缓、不加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伦理问题。但亦有学者认为安乐死应属于临终关怀范畴之内,且仅为临终关怀的一小部分。

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

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是临终关怀的结果,但不是终点。古语曰:死者何辜,生者何堪?对所爱的人的死去,我们由震惊而哀恸、绝望,对已故者的感觉由悲转怒,进而出现抑郁等强烈过度的哀伤。在中国现今缺乏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下,丧亲辅导的任务就落到了护士身上。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单纯注重护士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有爱心、同情心,却忽略了对“抚慰”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当你面对悲痛欲绝的家属时,仅仅有同情心是同样无能为力的。由此看来,丧亲抚导的课程培训是势在必行的。

死亡,向来是生者的事,死亡做为生命最后的一个环节,它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人的生活不会再他将死时终止,而是在他死亡之后。临终关怀,影响着患者的死亡,也决定了一个人最后的生活。它保留了患者的尊严,使患者安详平静的死去,为人生画上完满的句号,也能使关爱关注患者的人得到慰藉。

临终者得生活是一个丧失的过程,而临终关怀却可以为这个过程带来一定的积极地补充,使临终者体会到关爱,让他能安详的接受死亡完成他的生命。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0242dc508a1284ac85043f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