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天净沙.秋思》

2024-01-01 14:22: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赏析《天净沙.秋思》》,欢迎阅读!
秋思,赏析



赏析《天净沙.秋思》

人们都说诗有诗的创作结构,曲有曲的创作结构,但陆机在《文赋》中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这既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也道出了散曲的本质特征。对于一篇散曲作品,作家为抒发某种强烈的情感,势必要寻求最合适的表现形式,需要调动各种不同的抒情技法,这样散曲便形成了情绪的跳荡和有层次的表达这一特点。这种跳荡的、有层次的感情轨迹,在作品中定型,便成为贯通前后的情绪结构。元散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创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历来被认为是散曲小令精华,在描写景物、表达情思、深化意蕴等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叹为观止的程度。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一切都表现得恰到好处。为什么它能打动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经历的读者的心,而且这些读者并不一定有类似的体验,我想这就是它永恒的艺术魅力所在:在创作中极大地体现了元散曲创作的情绪结构。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元散曲情绪结构在这首小令中的体现。

一、表层情绪结构含藏在鲜明的画面中

作为文学艺术的诗歌,必须具备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两个方面的结合,以物述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也是元散曲的优秀传统。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常常是纸上生情,山川恍惚,化景物为情思,在客观描述中暗含主观情绪,用细腻的笔触和感情的浓汁来绘制景物与情思。《天净沙·秋思》就是这一表现的典范。作者在小令的前三句用了九个并列的名词性偏正词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为了渲染出旅人的哀愁这一表面主旨,一开始,屏幕拉开,但旅人并没登场,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九幅精心选取的画面。第一幅:枯藤,想象得出,那一根根缠绕交错的藤条,失去了生机勃勃的阳光,叶子掉光了,藤条也变得干枯了。第二幅:老树,用老来形容树,一方面说明树经历了百年沧桑,显出老态;另一方面,秋风扫落叶,绿树变为黑黄,显得萎顿、枯干。第三幅:昏鸦,昏鸦俗称老鸹,它的羽毛的颜色是乌黑的,在夕阳暮色苍茫中,天空也是昏暗的,这样越发增强了暗淡的色彩。乌鸦乱飞、聒噪,本来给人一种烦闷之感,更那堪在秋天的黄昏乌鸦鸣叫不已,这无形之中又造成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气氛。这三幅画面分开看各自独立,然而把它们综合在一起看,则意境更妙,那就是,在那老树的下面缠绕着枯藤,在老树光秃的枝丫上,聚集着聒噪的昏鸦。第四幅:小桥,第五幅:流水,第六幅:人家,作者又分取了三个画面,表现出了偏僻地方的荒凉,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的彷徨愁苦。这三幅画面如果在隐者的诗句中出现,可能是极难得的佳境,然而在游子的眼里却是荒凉可怖的场景。第七幅:古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羊肠小道被枯草所围绕,七弯八盘地伸向远方。第八幅:西风,秋风行使着它萧杀的权利,肆无忌惮地蹂躏者枯草、树枝、行人,使他们瑟瑟发抖。第九幅:瘦马,一匹疲惫不堪的老马在秋风的催逼之下慢悠悠地走在古道上,这后三幅画面,为旅人的上场提供了条件,有路便有行人,有马更有人。所以,接下来,作者才把笔触伸向遥无归期的旅人。断肠人在天涯旅人的哀愁油然而出。






这几幅画面是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地点拍摄而得,经过作者的再度组合,其实只有三个大的画面,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个大的画面经过作者的极力渲染,表现出了晚秋一派凄凉萧瑟的气氛,读者读来,好像置身于荒凉、孤独之中,更何况沦落天涯的旅人,看到这种凄惨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孤独无助,怎能不为之断肠?作者的主观情感都熔注在这几幅画面中了:第一句作者情思落在老树、昏鸦上:黄昏时分,乌鸦倦归山林,栖落老树之上,露出昏昏欲睡的神情。诗人由眼前的老树、乌鸦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顿然生出惆怅感伤的情思:枯藤有老树可援,乌鸦尚有古树可栖,而自己却萍踪不定,有家难归。第二句的情思落在人家上: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诗人于苍茫的暮色之中看见小桥流水人家于是由见到的人家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家,眼前的人家的一家人正在安然歇息,而自己却有家归不得,一股悲怆酸楚的感情潜流自心底沛然涌出。第三句的情思落在瘦马上:古道漫漫,西风萧瑟,瘦马困乏不堪,颤颤而行,从描写由读者可以想象到马背上的羁旅之人无家可归,魂断天涯的愁容苦相。诗人在这支小令的前三句中设立了三个情思落点,构建了三个情感力点,各个思绪托体和情感符号达到了极强的情感力度,给读者以感情上的冲动和心灵上的震撼。作者将前三句的情感力点聚合在一个情感之点上——思,为结尾直抒情怀积蓄了强有力的势能,末句紧承上面的强大蓄势,顺势而下,直抒郁积在胸的悲秋和思乡念亲的哀痛之情,这源自诗人心海的悲涛思浪猛烈强悍地震撼着读者的情肠。当读者掩卷之际,那深沉悲怆的情调,那幽咽苍凉的心音依然在脑际中萦绕盘旋,久久地驻留,拂之不去!



二、情绪结构体现在跳荡的场面描写中

小令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通过暗淡凄凉气氛的渲染,烘托出行人内心的悲哀。由藤枯、树老感到秋深、岁暮,由秋深、岁暮,或许联想到自己老冉冉其将至进而顿生华发之叹来。人生易老,恰如朝露,奔波无日,劳碌何为?枯藤有老树可援,乌鸦尚有古树可栖,而自己却萍踪未定,有家难归,命途踬踣,因而倍生愁思感慨,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但接下去,作者并未按着这一情感基调发展下去,小桥流水人家,作者荡起一笔,用明丽的线条,勾勒出一幅恬淡素雅的图景,与第一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小桥是静景,流水是动景,以桥下潺潺的流水声来反衬幽静的环境。作者通过小桥流水这一与秋思不协调色调的鲜明对比,来烘托出作者复杂的感情,以小桥流水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漂泊者的彷徨与凄苦来,的确是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之作。作者在第二句把笔触重点落在人家上面,描绘出好一幅清静幽丽的人家安居图。在这个黄昏时分还在奔波的行人眼里,人家的生活是多么安逸而令人神往啊!即使人家的生活是拮据贫困的,可是他们总能够团聚安享天伦之乐,与自己的徒然奔波孤苦无依比起来,人家又该是何等地幸福与美满。但是幸福也好,美满也罢,都是人家的,与自己什么也没有,一种思归的刻骨乡愁则更浓了。



古道西风瘦马,作者再一次把基调一转,转回到那种乡思的悲凉基调上,并且开始由写景转到开始写人。瘦马这一字便把旅人潦倒漂泊他乡的异客身份显示出来了。这一句由瘦马写出自己生活的苦况,由西风写出心境的




迟暮与寒凉,而由古道则推己及人,推及古今: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的足迹,他们的别离之苦,羁旅之愁大概没有什么不同吧?



作者通过前三句,用秋景渲染气氛,烘托旅人的悲哀,为情感蓄势。在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打开感情的闸门,使其一泻如涌。夕阳西下照应首句昏鸦,当旅人极目远眺时,看到的不是村庄、客栈,而是青色的山峦托着一轮欲坠的残阳,心情又该何等的沉重,杜牧有诗云:自然堪泪下,何必更残阳《池州春送进士蒯希逸》。此情此景旅人不觉悲泪泫然。



散曲为什么能够与唐诗、宋词并列并且成为元代文学样式的代表?不仅仅是因为元散曲吸取了诗、大曲、赚词、民间说唱文学、民歌的营养,从的领域里萌发出来,独树一,走上与诗词完全不同的审美道路:俗、谐、露,而且还在于它在创作中体现的这种情绪结构所带来的魅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05a419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