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2023-01-30 03:23: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欢迎阅读!
通论,教学大纲,中国,课程,文化

中国文化通论

一、性质和目的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 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这门课是为培养和检验高等学校的学生所应具有的中国文化的基本 理论和一般知识而设置的。设置本课程的任务,是为了使在校大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悠 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把握其精神风貌和本质特点,对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评 判,从而为更新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思想文化 体系,提供养料和借鉴。我们希望广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特征有所认识,而且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有所思考。 二、基本要求

1、全面地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通论》的基本理论知识。 2、帮助青年学生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具体要求如下:

1 .通过对历史地理环境的介绍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 地理

环境与文化的辨证关系,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掌握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 影响。

2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自然经济及其长期延续的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商业、手 工业

长期束缚于封建肌体,其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的事实,进而对中国文化所植根的经济基 础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这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中国 古代

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 模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在介绍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的 深远影响。

4 .通过学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融的有关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 族人

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曾对亚欧各国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5 .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本民族语言的结构特点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了解中国 文字、

中国古代书籍的形态及其演变过程,掌握中国各代文化典籍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激发 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

6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情况及教育思想的特色,理解古代文化是靠教 育传

递下来的,深刻领会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7 .通过学习,了解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借鉴和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美 德。

加强德性修养,充实自我心性。

8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各派哲学及其思维成果,了解儒、道、释诸家的发展历程、主要 观点、

基本趋向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古代哲人的思想智慧,注意吸取时至今日 仍然有用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32学时。教学安排跨度为1学期,周学时2节。

选用教材:《中国文化读本》,叶朗,朱良志主编,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 一版。 教学内容:

1 .课本内容:

1案例的阅读与评论分析; 2案例的小组讨论;


3文章正文的讲解与学生的理解; 4课后习题的讲解与讨论: 2 .课件内容:

1老师准备的的课件讲解; 2相关的视频资料 3 .文化差异解读能力:

结合课本与课件中所讲解内容,要求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的,从而在文化解 读,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解读能力。

具体安排如下:

Part 1 Wisdom and Beliefs 8 学时) Part 2 Art and Aesthetics I 4 学时)

Part 3 Folk Customs 11 4 学时)四、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师在教学原则与方法上应当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2、鼓励学生相互沟通;

3、提高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度”;

4、提供足够的建构、提问、观察、发现和讨论的时间; 5、选择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的任务。

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精讲自学相结合。

教师可预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课外阅读教材中一定的章节中进行思考,上课时教 师再针对重点难点讲解,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然后再归纳、总结每一章节的特点。其中 主要包括:讲授法,引导法等。

2、补充一些有关中英跨文化交际的课外信息,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来对中西方文化进 行比

较。

3、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案例讨论式教学模式,小组报告形式。 五、测试原则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书面测试为主的方式。评估的主要内容有: 考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对重要文化理论和现象的理解。

试题形式:文化词语的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判断题。评分标准根据正确和完整程 度酌情记分。

考试成绩按照百分制记载,总分为100分。学生学期成绩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期 末成60%,平时成绩40% (包括书面作业、课堂表现、出勤)。

六、参考书目1.张岱年,1995,《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06938922f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0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