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四

2022-11-15 01:17: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军行七首其四》,欢迎阅读!
军行,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边塞古城。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一作"斩”。

楼兰:汉时四域国划,即郵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都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 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 权。 终不还:一作"竞不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 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而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 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岀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 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 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 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 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 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 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 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四,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在唐代, 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 的势力范伟I,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士想到曾经 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而,不由心潮澎湃。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 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 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 百战穿金甲”,是槪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 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槪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 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 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 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泄。"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上 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 地有声。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 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注的抒情,正是因 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髙度统一,是王 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厲著纭边塞诗人,后人誉 "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 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 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 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0e95a9127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d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