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赏析讲解

2023-02-15 19:03: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登飞来峰》赏析讲解》,欢迎阅读!
飞来峰,赏析,讲解

《登飞来峰》赏析讲解

(蓝色字体来自教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关于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 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1050)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此时王安石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借登飞来峰来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诗歌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赏析讲解】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鸡一鸣而见太阳,这句还是在渲染塔之高。开头两句,已造成峭拔之势。

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正因塔高,故可上凌霄汉。而作者更在塔之最高层,故可不畏浮云蔽眼。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问题探究】

1.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景物描写的作用。

【思路点拨】千寻,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诗人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另有用意。

答: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如何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句中的“浮云”“不畏”?

【思路点拨】诗中“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答:诗中“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不畏”二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

3.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表现的情感?

答:这两句诗语意双关,表面上“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实际包含着更深刻的生活哲理: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应放眼大局和长远。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 4.说说诗中蕴含的哲理。

答:《登飞来峰》同样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

1




考,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得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5.解释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衔生意义: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理解性默写】

1.《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表现诗人不畏艰难,极具深刻哲理。

2. 《登飞来峰》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______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高塔耸,表达自己信心和希望的诗句是___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15a39eb42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