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记叙文辅导课

2022-07-23 01:4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怎样上好记叙文辅导课》,欢迎阅读!
辅导课,记叙文,上好,怎样

怎样上好记叙文辅导课

工学校的学生,一般不喜欢写记叙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不少教师在记叙文写作辅导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片面强调记叙文的六要素,以致一些学生误认为写记叙文就是记流水账,写出的文章,缺乏点面结合,中心不突出。材收集的指导不到位,以致一些学生不够重视生活观察和社会考察,闭门造车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引导不够科学,以致一些学生对名篇名著借鉴囫囵吞枣,只会套用或机械模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人在记叙文写作辅导时进行改革与探索。主要做法如下。

1.作好课前准备与指导工作

首先教导学生写景状物要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把景物的形态表现出来。为了做好写作前组织工作。我曾布置同学们写《家乡美》记叙文,并告诉他们:有的同学认为我们的家乡既不是名川大山,没有名胜古迹,又不是闻名遐迩的大都市,看不到金碧辉煌的殿堂,巍峨的大厦,没有什么景观可写。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法国艺术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启发学生:你们应当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家乡的美,用笔抒发出对家乡的爱。写风景不光写山是多么青,水是多么绿,花是多么红,更重要是写出它之所以叫你流连忘返的奥妙来。

为使学生手中掌握材料更充分,星期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去看海,让大家领略自然风光,要求大家仔细观察,做好写前准备。

由于同学们是带着问题去玩,因此对景物观察比较细致,写出几篇好作文,如《海之韵》、《沙滩之旅》、《家乡美景》、《捞鱼》等。 2.引导选料,指导围绕中心创作

我在辅导习作过程中,注意通过名篇阅读来指导学生收集材料、选择材料,提炼中心。我们中专课文中许多都是作者取得的第一手调查写成的。如《包身工》的作者夏衍,经过实地考察,详尽地收集了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材料;《风景谈》的作者茅盾在延安访问了半年,亲眼目睹解放区火热的战斗生活,掌握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天山景物记》的作者通过收集素材,写景时多角度变换。应用标题形式,多层面地呈现景物,而使人感到移步换形,气象万千。

在学习课文《风景谈》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从普通生活和平凡事物中展现出人的崇高精神。又譬如在教学《包身工》一课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所选材料的典型性,学习如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筛选,集中叙写那些最能深刻表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最能代表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材料,其中对芦柴棒的描写就是范例,文章该详写的,要浓墨重彩;该略写的要点到为止,详略安排服从于文章中心的需要。

我告诉学生生活中我们常常由此一事想到彼一事,有感情要抒发,有美感要与人分享,有感悟要给人训示。而经过我们的潜心思考,深入理解,合理取舍,就化成自己的写作素材。有了写作素材;再写会再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合理选材,巧妙剪裁,就可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3.采取改练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3.1通过改和练后会深入观察与细节描写;如习作《海之韵》一稿中学生写到:平静的海面,海里有鱼儿、有海带;上沙滩上有海蛏、跳鱼。我就告诉他,这样写法没有动感,而且不够具体。我问学生:平静的海面鱼儿怎样跳跃?海带一大片、一串串组成什么样的景致?跳鱼在浅滩上探着头。并举技校教材《威尼斯》为例,这篇文中有一段话描述的情景: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这就写出了清静、纯美的感觉,如果写《海之韵》时能把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再联想养殖的乐趣,那就可能妙趣横生。

通过指导后学生对上述一段内容做了补充,就显得具体而且生动了:看似平静的海里,鱼儿不时往上跳跃;海带恰似飘带有顺序地游荡着,还有成片的海蛏正吮吸着大海母亲的乳汁;跳鱼正探着一个个脑袋,呼吸海风的芳香……海里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呀!

这样一改,采用排比、拟人手法,使大海的形象更生动更可爱了,而且以海底生物、滩涂养殖烘托大海的热闹,更显出勃勃生机。

3.2通过改和练,学会主题的挖掘和意境的升华;以《捕鱼》习作指导为例,原稿单纯写儿跳跃,显得平淡、意境不够深。我提示学生要通过想象,找出当初没有看到或不易察觉到的内在美景。如人们怎样享受那份丰收的喜悦,有哪些动作?如果找到了,那么《捕鱼》不秀于外,而且慧于中了。如果能联想因地制宜的发展渔业生产。文章的主题就更上一层楼了!我还以技校课文《天山景物记》为例:“……草丛里,发现像夏天夜空里的繁星似的蘑菇。眼看着这许许多多雪白的蘑菇隐藏在碧绿的草丛中,谁都会动心。一只手忙不过来,你自然会用双手去采;身上的口袋装不完,你自然……”经过启发性的教学,学生便把《捕鱼》的场面写活了:一网的黄鱼捞起来,金灿灿、黄澄澄不停跳跃;渔民的脸上笑开了花,笑声传到了海面,海水似乎在笑;运送鱼儿的小伙子高兴地哼起了歌儿,歌声渲染着这一片渔村。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渔老大正筹划着下一步:增加养殖,一箱箱的鲈鱼、一箱箱的螃蟹、一箱箱的鲍鱼……

有人说客观实际是空气,想象力是翅膀,只有两方面紧密结合才能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没有想象力便没有艺术,没有想象便没有审美。我认为,引导在学生对事物的内部深层的感知和认识,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环节,也是提高文章立意。深化主题的关键所在。

3.3通过改和练,学会于深处挖新意和修辞的妙用。

3.3.1于深处挖新意;学生有篇记叙文这样写到:我沉浸在无尽的遐想之中,忽然一阵清风拂来,竹枝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竹林中仿佛千万个挑花仙子在翩翩起舞。我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境界里,多愿自己也化为一株竹子共享这无限的春色……

这时,作为老师的我及时点评说:你这共享是否有独享之嫌呢?学生一想,马上就把享这无限春色改为融进这一片无尽的春色之中……”这一改显然有进步,但我又觉得这样的结尾有杨朔《荔枝蜜》中我梦见变成蜜蜂的影子,便说:你能不能不走别人的老路,自己另辟蹊径,来个新的结尾呢?学生思考良久,终于顿悟,写出了新的结尾。

我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之中,这时一阵清风拂来,竹枝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竹林中仿佛又千万个挑花仙子在翩翩起舞,在热情召唤,我突然想到,应让同学们共来享这无边的春色…… 这样的结尾既清晰又不落他人旧窠,更重要的是自然地点明了写作目的——让大家欣赏家乡的美景。

3.3.2学会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在上《荷塘月色》课文前,我先布置学生写一篇《夜赏荷花》的作文,然后要求他们将自己的习作与《荷塘月色》作比较,分析表达手法的差距在哪里?

在他们自我分析的基础,我结合课文告诉他们,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抒情等方式表现实际生活的一种文体。文章如果是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构成一幅文章,那只是一人体骨架。而写作过程中融入多种修辞手法加以描写就能使文章内容充实,活像一个有血有肉之躯。譬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当写到月色下的荷塘:“……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这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地,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

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比拟、夸张,通感,使得文章精彩闪现。如果只用月色下的荷塘是多么美丽,多么迷人,那就是很难让人体味这总的美。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学生通过对比和对习作的改写,最终深入体会到,应用多种修辞手法能使语言句子枝叶饱满,语句优美,形象逼真;还能使文章文学性感增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精彩纷呈。

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对习作进行改和练,能帮助学生总结优缺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作热情,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1672f8833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