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陶者》赏读

2022-05-07 07:1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梅尧臣《陶者》赏读》,欢迎阅读!
梅尧臣,陶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梅尧臣《陶者》赏读

作者:李

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9

梅尧臣,字圣俞,工于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他的诗风平淡通俗,自然清新,所作颇多反映民生疾苦,当时影响很大,南宋刘克庄称之为宋诗的开山之祖。他的传世之作《陶者》更是脍炙人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以其明白通畅、形象生动的语,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封建社会贫富对立的严酷事实,寄寓了强烈深沉的不平之感和悲悯之情。因此,语言平淡,寄寓至情,巧用对比,比中揭理,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特色。

一是陶者自身命运的对比。陶尽门前土”,一个字形象鲜明,内涵丰富,既指时间之长,陶制瓦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休无止的艰苦劳碌着,其间不知流淌过多少汗水、泪水,饱尝过多少苦辣辛酸;又指数量之多,门前的土都用尽了,做的瓦何止千万!按理说,“劳工神圣”,耕耘必得回报,他早该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得到了生活的幸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陶者却屋上无片”,自然是低矮昏暗的茅草房了,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这又使人想起一首古代民歌来:“泥瓦匠住草房,卖盐的喝淡汤,种田的吃菜糠,织布的穿的是破衣裳。在那个社会里,劳动者劳而无获,命运悲苦,实现不了正常的生活需求。这是多么的不合理!

二是富者不劳而获的对比。封建社会里,剥削者奴役百姓,不劳而获,他们的十指不沾一点泥,却能住着一座又一座大瓦房,尽情享受,作威作福。鳞鳞喻指屋上之瓦,像鱼鳞一样整齐的排列着,形象地表达出瓦房的高大气派,暗示出主人的悠闲自得。诗人用不沾泥居大厦造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剥削者养尊处优、安享富贵的社会现实。这又是多么的不公平! 三是贫富两者之间的对比。《老子》中指出人际社会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这首诗中所叙写的正是这样,“陶尽门前土的做瓦人,不能住瓦房,“十指不沾泥的剥削者却能居大厦;贫者历经艰辛,劳而无获,富者无所事事,不劳而获。对这种普遍存在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诗人借助《陶者》的艺术形象,做了集中凝炼的概括,从而引发人们去思索,探究造成这种不公平的社会根源,读者自然可以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探”,求其幽微

从字面上看,诗作似乎是以极其通俗平淡的语言描述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无说理亦无抒情。其实,这首巧妙的反映了生活真实的艺术作品,给读者提供的信息是丰富的,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感情倾向也是显而易见的,只是作为艺术空白,留给读者去解读、去思考罢了。这首短诗,具体形象落墨,写出个别人的遭遇,揭示的则是整个劳动阶层的生活和命运,揭露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无情掠夺和残酷剥削;诗中凝聚着诗人真挚的同情悲悯和强烈的不平愤慨。诗人成功的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实带虚,以一概十,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留给读者去思考,从而增大了作品的艺术容量,使之具体而不抽象,平淡而能隽永,简朴通俗而又沉重深刻,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197efb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