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春江花月夜》诗意断层

2023-01-11 19:1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解读《春江花月夜》诗意断层》,欢迎阅读!
春江花月夜,断层,诗意,解读

《春江花月夜》诗意“断层”解读

张莲芳

(重庆交通学院图书馆 重庆南岸 邮编400074

[摘要]《春江花月夜》前16句与后20句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断层”,前者借明月高悬之象追问宇宙之永恒,空灵博大;后者借明月徘徊之景叙写人间之相思,细腻入微。前后两部分即使各自独立也皆是佳构,二者意境情调都似乎并不和谐,极难交融。但诗人却用爱情至上观、用一种“泛女性”视角将二者融于一炉,用笔奇正相生,堪为大手笔。 [关键词]意境 情调 断层 爱情至上 泛女性视角

被闻一多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在意境和内容上有着一个明显的“断层”:前16句主要写江、天、海、月、月夜之景后面20句主要写一对离别情侣尤其是思妇的思恋之情。前16句意象宏大,着力点在天宇之间,尤其是对明月之问意蕴极深,意境空灵博大,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悄然通神;20句描写抒情则很细腻,着力点在尘世之间,以近镜头和特写为主,意象娟细。因此前后两部分在写法和着笔上似存在着一个“断层”。一些解读者用这样的文字来加以解释这个断层的存在:“这首诗,„„在这种神话般迷人的月夜,自然生发出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探索与赞美,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热爱;诗篇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花月良宵一对情人的两地相思之情,从而歌颂了

1

人间纯洁真诚的爱情”这段文字用了“同时„„也”这样的表述,意在表明《春江花月夜》对宇宙的探索、歌颂与对爱情的讴歌是并列关系。但这种解说总让人觉得有一些牵强之感,首先,诗人没有必要在一首诗中并列表达两种意蕴;其次,紧扣文本来看,前16句与其说是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探索”与“赞美”,不如说是作者对宇宙、江月的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千古浩叹更为妥贴。

袁行霈先生认为“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托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相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

2

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样的解读更符合文本实际,但至此我们仍不要停步,顺着袁先生的思路梳理下去,领悟使前16句与后20句之间那个“断层”得以衔接的中心意蕴,这才是解读《春江花月夜》、感悟诗人本意的一个关键。

16句起笔宏大,满眼皆是江、天、海、月、花、树、雾、霰,再加上6句千古浩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使这前半部分已经可以独立成篇,其诗意诗情诗理甚至大有胜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处。其身处宇宙浩淼时空对人生短暂、孤独的感慨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惊人地一致,但全篇又绝不像陈子昂那样悲怆,有情有所待的江月,让人感到人间有一丝温馨在。张若虚并不是要探索什么宇宙,也不是为了单纯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他在此处提出了千古之问:举目茫茫宇宙,何处才是人类心灵的归宿?什么才能让渺小的个体生命在时空的汪洋中抵抗孤独和短暂?

“对于个人不朽的渴求,我们坚持自身能无限存在的努力――„„是我们真

3

正的本质,这些是一切知识的情感基础与一切人的哲学的内在起点”《春江花月夜》16句的感慨,应该可以看成是一种对人类希望不朽的永恒愿望的表达。无生命的宇宙浩瀚永恒,身为万物之灵的人却不能永恒,深刻矛盾着的二者互相激荡,让诗人在春江花月之夜得不到片刻的安宁,要说诗人在探索什么的话,



1


是在探索短暂的人生怎样才能无限指向永恒,而决不是在探索宇宙那毫无疑问的永恒性。

张若虚在发出千古浩叹之后、紧接着浓墨重彩地写一对离人思妇的相思,非随意的转折,更不是寻找不到宇宙“永恒”的答案而被迫转向人间。在那轮多情明月全方位的抚照之下,下文油然而生。

人类“无望的永恒”与“爱”有何关联?这是解读《春江花月夜》景、理、情三者关节的锁钥。诗人借有所待、有所思的明月,自然地转入对人间思妇离情别绪的叙写,暗示了全诗主旨:唯有爱情才能使人生永恒,唯有爱情才能抵抗浩瀚宇宙对渺小人类的无言威压。

由于宇宙、明月的永恒,人类时时感到自己的短暂,这种短暂与人的本能愿望“不朽”时时处于剧烈冲突之中,为了抵抗人生的短暂,寻求生命中的永恒真谛,求得短暂中的不朽,人们须至深至诚地去爱(这种爱既是爱情,也是对生活、自然的广泛之爱)这样,张若虚便将出世的、形而上的诗意哲学追问与入世的、形而下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在这浩瀚宇宙之中的每个自我,仍然是宇宙的中心,没有自我,世界就不复存在,即便存在,也是毫无意义的。4为了对抗宇宙那不可想象的永恒,人类必须将自己视为天地间最有灵性的主角。诗人面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宇宙,张扬生命主体意识,将一对青年情侣在明月之夜的相思之情提高到与宇宙的永恒等量齐观的地步,这不啻是一种东方式的爱情至上主义,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应该说非常地不平凡。对时光短暂、韶华易衰、功业易逝的感叹,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题,古代诗人们往往用闲居林泉、游仙问道或沉醉于杯中之物来抵抗,或寄希望于建功立业、留芳千古来抵抗,而张若虚则以人间真爱来求人生永恒,感受确实非常。

诗人用这种“宇宙间唯有爱情永恒”的信念,将前16句与后20句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前后两部分是逻辑相承、互相交融的关系,而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离了正题去探索宇宙的始终。全诗并非有两个立意,而是为了更好表达同一个意蕴而有两个不同着笔点的区分,这个“断层”是有意而为之。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似断非断的断层,全诗融哲理、美景、柔情于一体,给人以多样的解读视角,

《春江花月夜》这种多视角的表达,给人以多重感受:如果我们删去前面16句,仅仅保留后面20句对思妇游子相思之情的叙写,它完全是一首极佳的相思之诗,足以与白居易的《长相思》、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等月夜怀人之作比肩;而前面16句则足以与《登幽州台歌》甚至屈原的《天问》媲美;如果我们仅仅注重它对于景色的描写,它也是一首绝妙的写景诗。《春江花月夜》确是一首奇伟之作:其前后两部分各自独立皆能成为不朽佳作,而全诗又无处不是情语,无处不是景语。景、理、情有机组合在一起,避免了单一的哲理追问、单一的抒情和单一的写景,使全诗凸现立体之感,虚幻空灵与现实温馨交融,将这样互相矛盾的意境和情调统一起来,这在诗歌创作中非常罕见,因此也就奠定了《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的地位。它的整体美感大于局部美感,而局部美感又能加强、衬托出整体美感。全诗就这样首尾呼应、回环相连,让读者既能在纵观大局中感受到诗作的磅礴大气,也能在细部的回味中感受到细腻与柔情。

另外,《春江花月夜》除了以“情”为主脑贯串起前后两部分、并将全诗笼罩在一种极为优美的景色之中外,还以“泛女性”的大视角来串联了全诗,这样说的根据,便是全诗始终以“明月”为中心意象。从远古崇拜开始,“月”一直象征着女性、代表着阴柔之美:“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

56

位也。“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在《春江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1ab48255901020207409c6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