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中“怅”应释为“恫怅”

2022-03-27 06:5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沁园春·长沙》中“怅”应释为“恫怅”》,欢迎阅读!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中“怅”应释为“恫怅”

作者: 刘红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8年第2



普通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沁园春·长沙》的注释是这么说的: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1]

这个解释源于“文革”期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笺释》,该书“怅寥廓”词条下注释云:

原义为心中若有所失,不称心,不痛快。这里不是指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由思索而激动的愤慨心情。面对宇宙中自然界万物竞争不息的景象,想起右倾机会主义者对敌人的妥协投降,因而感到无比愤慨。[2]

人教版教材可能对之略作改动,但我们认为仍不太恰当,“怅”字,应该按原义解释为“失意、惆怅”。考虑到“怅”字在整首词中的地位,不得不对其含义进行辨析考证,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

一、所有古今汉语字典、词典都无教科书上的解释,所有的古典汉语诗词里也没有“激昂慷慨的心绪”这样的解释。《新华字典》中“怅”是“失意,不痛快”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怅”解为“不如意”;《古代汉语词典》中“怅”是“失意,懊恼”的意思;《汉语大词典》(二零零零年世纪集团出版)解释为“怨望、失意”;《说文解字》解释为“望恨也”[3],即“望其还而不至为恨也”;《辞源》释为“失意、恼恨”。举以上几例可以看出,“怅”字古今意义没有变化,而且只一个义项。这是很奇怪的事情,也是很尴尬的事情——你的注释在字典里找不到依据。我们知道毛泽东的古典语文修养极好,他不可能不知道“怅”的准确含义,因此他不可能用“怅”字表达“慷慨激昂”的意思。寻找一个意思是“慷慨激昂”的字不是难事,实在没有必要把“怅”字另造一个义项。也不可能平白硬造出来一个义项,因为语言的本质是约定俗成,只有在大家共同认知的前提下才能表情达意。说到底,作者没有用错这个字,是相关注家曲解了这个字的含义。

二、为什么出现于字典之外另设一说的奇特现象呢?我想这恐怕和当时“个人崇拜”有关。这首词最初发表在一九五七年一月《诗刊》上,随后郭沫若、马茂元、周振甫等纷纷注释,我们发现当时的人借解释诗词争着表现毛泽东高大的一面,谁稍微评价低了一点谁就挨批判。著名古典文学研究者马茂元当时写了一篇论文《毛泽东诗词解析(两首)》,对毛泽东的词给予极高评价,其中说:

主席的词,……作品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义,作者艺术天才的独创性,则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万丈光芒,以及在这种光芒照耀下绚烂无比、壮丽非凡的意境,这就不是苏、辛词里旧的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们“清雄”或“豪放”的风格所能比拟于万一的。……这在文学史上是应该大书而特书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无产阶级革命者和旧时代有“大志”人物本质上的区别。

读主席此词,真令人开拓万古心胸,不仅是推倒当年的崔颢。[4]

以马茂元教授的古典文学修养,能作这样的判语,恐怕已经算是极高评价了。但不久自称毛泽东诗词学习小组的大学生们写《关于〈沁园春·长沙〉与〈菩萨蛮·黄鹤楼〉》,狠批马茂元对毛泽东词作评价太低。他们说: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2b67408af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f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