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嶷”作何解?

2023-03-16 13:0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岐嶷”作何解?》,欢迎阅读!
解?



岐嶷作何解?

近日偶闻《烟花易冷》的歌词和《洛阳伽蓝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颇有兴趣,乃翻来一看。兹读到卷四《追先寺》时,遇岐嶷一词如坠雾里,不晓其义,翻阅典籍查之,豁然开朗,晓其义理,于是撰此小文。



标签:岐嶷 岐年 六朝 《汉语大词典》

略生而岐嶷,幼则老成,博洽群书,好道不倦。《洛阳伽蓝记·卷四·追先寺》



岐嶷是汉魏以来产生的新词,是化用先秦典籍中语言,离析原有文句而构成的新词,这也是中古新词形成的一个重要方式。岐嶷源于《诗经》《诗··生民》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说文》嶷,小儿有知也。本作‘?毛亨传:岐,知意也。嶷,识也。原句旨在说明周的始祖后稷很小就会四处爬,又懂事又聪明,自己能够觅食吃饱。孔颖达疏:又叹之,言后稷克美大矣,实始匍匐之时,已能意有所岐岐然,又能貌有所识嶷嶷然,以渐有智慧,能就人之口取食而啖之。



岐嶷一词,屡见于六朝文献,尤以《三国志》中用例频繁。《三国志》卷三《魏志·明帝纪》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卷一四《魏志·程郭董刘蒋刘传》幼而岐嶷,三岁丧二亲,长於兄嫂。讲业太学,博览传记,同郡王允一见而奇之。卷一九《吴志·诸葛滕二孙濮阳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另外,《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中也多见岐嶷《魏故着作郎韩君墓志》少深岐嶷,长勖宽明,内尽孝思,外竭忠诚。《北魏阙》梗概之风,岐嶷而越伦;卓尔之秀,总角而逸群。《北魏阙》岐嶷孝敬,分曾参之誉;夙宵忠节,争宣子之响。”“成词后,一直为历代文献所采纳,用来指幼年聪慧《晋书·帝纪·简文帝》简文皇帝讳昱,字道万,元帝之少子也。幼而岐嶷,为元帝所爱。佛经文献中亦大量使用,《宋高僧传》卷十一《唐杭州秦望山圆修传》姓潘氏。福州闽人也。生而岐嶷长而俊迈。《大明高僧传》卷五《庆元育王山沙门释端裕传》生而岐嶷眉目渊秀。十四驱乌于大善寺。而后,岐嶷用来代指六七岁,是用特征代本体而产生的新义。《魏故宁朔将军谏议大夫龙骧将军荆州刺史广川孝王墓志铭》越在岐嶷,聪惠明敏,禀之独悟。去彼所天,来纂大国,泣尽蒸尝,思深霜露。《全唐文·张说文集·大唐中散大夫行淄州司马郑府君神道碑》公揭日月,表山川,体二气之清淳,纳百代之层庆,越在岐嶷,异於常童。



中古时期造词颇为活跃,岐年”“岐龀皆可用来表示幼年时期《全后魏文》卷五十八《禅静寺刹前铭敬史君碑》弱龄聪璇,岐年秀发,藉荫圣童,徇齐初月。”“弱龄岐年并举,聪璇秀发相对,弱龄表示年幼,岐年之意豁然。另有《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东魏阙》肇自岐年,王佐之目已表;甫将丱岁,弼谐之寄更宣。






中古以来,岐嶷在文献中被采用多达数百例,可见其已然形成非常固定的用法。《后汉纪·孝明帝上》载皇后马氏事:二姊与后同母,兄客卿,幼而奇嶷,初援南定百越,北征匈奴,谋议之士集于门下。此处字当属的音误。且检索语料库,仅见零星几例奇嶷,与多达数百例的岐嶷相较之下,不免有音近而讹之嫌。笔者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作穷尽性的研究,经查证,幼而岐嶷在文献中出现了二百一十余例,幼而奇嶷在文献用例中只有三见。在语言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研究方法,由此可以大胆推测,奇嶷当属岐嶷的误用。



岐嶷源于《诗经》,如王力先生所言:一切新词都有它的历史继承性,无非是旧词的转化、组合,或者向其他语言的借词。”“岐嶷正是化用先秦典籍语言,离析诞实匍匐,克岐克嶷而构成的新词。古代典籍的流传和推广,完全是靠手抄和刻印,有的抄手为了省事,把笔画较繁杂的字改写成笔画简略的同音字,久而久之,也许会流传下来少量的误文版本。误文大多是由于传写不慎或排印失校而产生的,在所难免,后人绝不能因为误文而否定古书的价值,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古籍中出现的误文,指出误文,防止以讹传讹,避免给后世阅读带来更大的疑碍。《汉语大词典》第二卷第1528页,根据此误文建立了奇嶷词目,把释作特别聪敏,即把释作特别释为聪敏,属于望文生训的误释,《汉语大词典》中此条误目可删。



近年来对《汉语大词典》进行疏误、补苴的专著甚繁,《汉语大词典订补》《商补》《疏误与修订研究》《汉语大词典修订论集》等等皆为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型辞书提供了日臻完善的材料,对《汉语大词典》日后修订意义重大。我们在阅读古籍时,对生涩的疑难词汇要多加思考,追根溯源,通过查证同时资料和异时资料获得准确的信息,作出正确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7.



[4]金小栋.六朝墓志中用典来表未成年的词语[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

(殷晓杰 陈春雪 浙江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 321000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3342bbc7d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3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