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诗论题简析

2022-11-29 08:1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诗词鉴赏诗论题简析》,欢迎阅读!
诗词鉴赏,简析,论题,古代

古代诗词鉴赏〃诗论〃题简析 在近年的古代诗词鉴赏阅读中,出现了一种备受命题人青睐的命题形式,那就是 对诗歌进行二次鉴赏与评论。什么是二次鉴赏与评论呢?这指的是在诗词阅读中, U涉及了前人关于这首诗歌的评述,要求考生对前人所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 种题不但能考查学生对该诗词的理解,而且能考查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以 下结合试题谈谈如何解答这一种题型。

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歇所抒发的感情。这是做“诗论”题的根本。读 懂作品的字面意思,领会作品的内涵是进行古诗鉴赏的首要一步,也是至关重要 的一步。没有这一步,我们的二次鉴赏就是空中楼阁。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 从作品的标题、作品的注释、作者的身份、作品的意象、作品的用典、作品的议 论抒情句等手段入手,这些都是我们快速理解诗词内容的重要方法。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 体分析。 【解析】通过对作品标题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快速地了解此诗的内容。这首诗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 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后 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 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 是虚拟。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通过想象拓展意境,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答案】 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读懂诗论的涵义,这是解题的关键。很多时候,诗论都是直接引用古人的原 话,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下笔前要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考生须将文言文字词的 解释、句子的理解等方法运用娴熟,要充分理解诗论的内容,否则就会答非所问 To如上面提及的2010年江苏卷《送魏二》,题中“代为之思” 一句的意思是代 他人想,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 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再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2010年辽宇卷)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 地:指京城。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山。 6分)


【解析】大致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之后,我们就要分析阅读题的意思了,主要是 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像接近,乂好像不接近。一般可以理解为①形容 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通过思考,我们可以知道,“若即” 指接近,体现在题,是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 诗中指没有直接点岀“雨S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S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 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 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有有的诗论可能是对诗的理论解释,更要特别注意答题的角度。在作答时, 的可能是针对诗的具体特点进行阐述。我们要明确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它也 是内容、技巧、炼字,也可以是评价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考生要揣摩命题人 的意图,猜测命题人到底想要我们答什么,千万不能答非所问。 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乂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注]周邦彦中年曾浮沉州县,漂零不偶,后知漂水县,其间曾滞留荆江任教 授职。“宜城”指滞留荆州八

易文焯云:“美成词切情附物,风力奇高。”(《清真词校后录要》)王国维在《人 间词话》中亦云:“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你同意 他们的看法吗?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

【解析】考生在答题之前,首先要理解郑文焯及王国维两人诗论的意思「两人 均言及情与物,郑言其“切情附物,风力奇高”是说美成的诗情景交融,艺术 强,而王国维的意思是周邦彦的词境界虽不深远,但在感情与景物的结合上却十 分匸巧。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本题要作答的方向,是要求我们回答 本词在情与景的写法上的特点,这样答题才有针对性。

【答案】同意。本词人物情事与画面变幻紧紧相连,情与景相融相合。如春雨 潺潺,珠滚浮萍,着一“看”字,将人与春雨、浮萍连接起来,突现了缠绵伤别 之悄。再如,黄昏深院,飞雨断肠,燕子归巢,更加浓了羁旅愁情,乂如“灯影” “愁人”景与人相对照、相衬托,情与景相融合,突现了惨然伤别的意境。

为了使答题条理更清晰,也要分清答题的步骤。在答题时,考生可利用三个步 骤答题,第一步对前人的诗论表明自己的看法,如果有问是否同意,你一定要或 同意,或否定,不可骑墙。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时不可只谈术语 而不对诗歌进行分析。最后再次回到诗论,总结回应结论。这样条理性强的答题, 无疑会给阅卷人以思路清晰的感受,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为理想的分数。如: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3598a300b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f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