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

2022-04-16 12:20: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德育原理》,欢迎阅读!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研究对象:德育一般问题。

研究任务: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1德育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揭示客观规律,形成科学规律。3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4、德育科学规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及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

1、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的关系:德育原理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德育实践经验是德育原理发展的源泉。德育实践经验属于感性认识,德育原理属于理性认识。德育原理应回到德育实践中去,接受德育实践的检验。

2、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德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制定,是主观见诸客观的,为解决德育实际问题;德育原理是对客观存在的德育一般规律的反映,是客观见诸主观的,是揭示德育一般规律。联系在:德育原理为德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德育一般理论依据。

第二节 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

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2、独立科学阶段。1632年《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画》,绅教育思想;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3、真正科学阶段。标志——马克思主义德育原理的产生。

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德育思想: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2、集体教育的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3、劳动教育思想。4、纪律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德育思想:1、德育的地位和任务。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培养意识,即形成世界观、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动机。2、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培养。人的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道德信念。3、德育的原则和方法。4自我道德教育

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 杜德海姆——《道德教育论》1、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化有特殊的作用。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是从“他律”到“自主”,他律到自律的过程。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根据习惯性和暗示接受性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2)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制;3)奖惩结合,切忌体罚;4)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

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1、道德价值论。“实用”标准。2、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促进儿童道德生长。3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强调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教育4、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



1


材、教法)

班杜拉——社会学习论:方法主要是实验法。1、关于模仿学习。社会学和榜样影响道德判断。2、抗拒诱惑。榜样有“替代强化”作用。3、言行一致。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

柯尔伯格:1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2、道德教育思想。1)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2)根据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3)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4)倡导“道德两难法”

第三节 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原则——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

三、常用方法——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

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

第一节 德育的定义

一、道: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 德:指人的合乎“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

育:指培养人的品德,即培养人的合乎“道” 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

二、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一)实质是育“德” 1、品德

小德(道德品质)、大德(政治品质) 狭义(道德品质),广义(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 2、实质是育“德”,是培养人的品德。

3主要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统一活动。 (三)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共性——培养人的品德。

个性——1、社会差异(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2、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教育3、对象方法(年轻一代、成人)4、形式(家庭、社会、学校德育)

(四)学校德育的定义。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传、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品德,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组成。 三、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是教育内容中四个相对独立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区别——本质不同。2、联系——1)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之

2




中;2)相互渗透(内容渗透)3)相互制约和促进。

第二节 品德的定义

品德:是个人按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1、属于个人意识范畴,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意识及其体现的社会规范在个体上的表现。

2、品德是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的稳定的统一。

3、品德发展顺序——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 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

联系:社会意识、规范是品德的社会前提和基础。

区别:意识规范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第三节:品德的结构和要素 (一)品德的“三维结构说”

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 品德形式——认识、情感、意志、行为

品德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修养能力 (二)“层次结构说”

品德的内部动机、品德的外显行为(内外式的层次性结构) 关于品德结构的若干共同一致的认识和趋向(P35 第三章 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

第一节 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结底起源于生产劳动。 原始形态德育的特点:原始融合性、简单化、没有阶级性。

二、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古代学校德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特点:学校化组织、阶级性和等级性、内容相对丰富,基本目标是“明人伦”

三、现代德育

两种类型:社会主义德育、资本主义德育。 存在基础:以机器为标志的社会化大生产。 第二节 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 1、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 2、德育功能的全面性。

3、德育结构的多样综合性和开放性。 4、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5、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 6、德育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http://www.docin.com/p-407614248.html P32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40d9963011ca300a6c3904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