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历久越千载——对话富阳竹纸传承人朱中华

2022-05-29 09:5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纸历久越千载——对话富阳竹纸传承人朱中华》,欢迎阅读!
竹纸,富阳,历久,中华,传承

一纸历久越千载——对话富阳竹纸传承人朱中华

作者:王晓斌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7年第10



| 王晓斌

王晓斌(以下简称王):朱老师好!您 30 多年来坚持古法造纸,不为任何外界因素和诱惑所动,对这门手艺心醉沉迷 ,造出与古版《四库全书》用纸工艺质量一样的“纸中上品”,十分令人敬佩!在您身上体现了或者说承载着一种生长于民间的工匠精神。能给我们说说吗 ?

朱中华(以下简称朱):我们现在觉得做出好纸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这是因为关于手工造纸技术和经验,没有史料详细记载,竹纸制作技艺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我十五六岁时就开始接触到竹纸制作技艺,是我二伯教的。迄今已经做了三十多年。

古法手工造纸共 72 道工序。我们逸古斋所有纸张生产都是遵循明代宋应星 《天工开物》记载的流程。可以说与蔡伦发明的造纸工艺大致相同,并更加细化。富阳传统手工纸可分为不同等级,方方正正的练习纸叫毛边纸或者叫祭祀纸。区别在于原料的不同,品质上佳的一级元书纸原料采自小满节气前后的 5 天内,选用当年还包着笋壳的新竹。过了这个节点竹子的枝条上长了嫩叶,就很难造的出好纸了。

王:据我所知,这种古法造纸成本高,产量低,可以说没太大效益,因此,除了寂寞、枯燥、辛苦外,还要承受经济收入并不可观的窘迫,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坚持 ?

朱:以前富阳有各种造纸作坊一万多个。现在从一根嫩毛竹到一级元书纸的产出,已经很少有用完整传统技艺的。我们宁愿没人要也坚持做这个东西。为什么?就是因为从文献的角度讲,如果没有好的纸做载体是难于流传后世的。我要做的就是尽力去延续传承这门工艺,不然这门技艺就将因失传而消失。但靠一己之力是无法造出上好的竹纸的。这里大部分人对造纸都有经验,所有的流程都会做。因此每年正值造纸的月份,我会请村里熟练的造纸工人。 但他们年纪大了, 大多不愿意做,所以只能增加工钱。有些环节一个工相对于过去的劳动量(按计量算),价值超过一千元。我们每年大约要花费掉一千个工的工资。由于是纯手工工艺,产量无

法提升。虽然成本高,但也不能把竹纸价格卖到别人接受不了的程度,所以这个问题非常棘手。 目前, 有几位书画家喜欢我们的纸,他们的订购从某种程度上讲可帮助我们将这门技艺延续流传下去。在中国历史上有几百个品种的优秀文化用纸,近几年也有一些纸种正在恢复和研究中,这是手工纸行业的一个可喜变化。

王:我也很喜爱书画,但对富阳竹纸的相关特性还知之甚少。很想听您说说,为什么竹纸的应用不如宣纸?

朱:富阳竹纸也称元书纸,有“千年寿纸”之美誉。与其他品种的纸比较,有很多优点。首先,普通的纸放上几十年后就像粉末一样,如果注意保存条件,会好一点。中央美院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经过研究发现,富阳竹纸如果存放的条件适合,比如通风、阴凉、干燥等,完好保存几千年是没有问题的。这个原因很容易解释清楚,这是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问题。好的纸是通过氧化后得到的,生石灰与嫩毛竹的酸碱中和,合成了石灰里的钙离子,成纸后经过几年的自然氧化产生结晶体。结晶体就是其上面形成一层包浆,这种包浆具有抗氧化的能力。其次,目前许多文人墨客都没有尝试过富阳竹纸,而是用自己习惯的纸。但那些纸未经过石灰腌


泡,都是没有生命的。我们造出的纸历经三年的氧化,摩擦不破,百褶无痕。它的纤维韧性很强,因为含有钙,吸收了钙就有了摩擦系数。

竹纸的应用不如宣纸是由于清中叶以后,泼墨山水和碑学书法的广泛兴起,安徽宣纸更适合表达这种书风画风,所以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用宣纸,比如徐悲鸿、傅抱石等。而富阳纸不是这种风格。还有就是机器出来以后,人们开始追求利润,而手工竹纸产量低、效益低。

王:对这门技艺的传承发展有什么期望?将来有什么计划打算?

: 就这门技艺而言,现在需要的不是创新,而是要研究怎么去还原、去传承。因为富阳竹纸技艺在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完善了竹子造纸各种节点的把控方法,同时也达到了作为文化纸用途的高度。人们现在所学的是经验,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目前对于竹纸的宣传力度不够。我们希望实实在在传承这个工艺,找一个适合做纸的地方,希望政府把土地批下来,以便培养年轻一代,使富阳竹纸工艺代代相传。目前坚持从事竹纸制作技艺的工人只有大约二、三十人,其余的人年纪太大 , 体力不支。村子里面的年轻人背负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没有精力,更不愿意去学习。而对竹子进行初加工的工人都已经达到爷爷辈的年龄了,最大的一位老人已经 74 岁高龄。因此,竹纸制作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扰。这个现状不禁让人惋惜,却无能为力。目前我带两个孩子共同从事手工纸行业。一个是我的儿子朱起杨,还一个是侄儿朱起航,他们都是有文化的 90 后年轻人,这一点我十分欣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415f0caec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7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