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行》教学反思

2022-11-21 07:13: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山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山行,古诗,反思,教学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

一、紧抓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

古诗与现代文不同,字少意深,理解诗意是教学中的头等而事,而借助问题关心同学理解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平铺直叙地逐词逐句地提问讲解或问题居高临下,不考虑同学的实际,均会影响同学学习古诗的爱好和效果。我认为,问题的提出,关键所在是把准脉搏,切中要害,难度适中,当问则问。《山行》这首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全诗28个字共写了六处景物,弄清晰这六处景物极其特点也就成了理解诗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所在。陈老师在导入部分,就出示挂图,指导同学看图说说从近到远你看到了什么,这为后面古诗景物的描写理解作了铺垫。陈老师在指导完朗读后,让同学说说古诗写了哪些景物,动笔圈一圈。孩子们很简单地就找到了“寒山”“石径”“枫林”“白云”“人家”等。而这些景物正是诗的重点所在,如何让同学更好地融入这秀丽的秋景呢,陈老师采纳了以画解诗的方法,深受同学宠爱。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曲折曲折的山路〕始终伸向深秋季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模糊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颜色表示枫树〕,就这样引导同学边看图边讲,很简单地让同学进入当时的意境。 二、当讲则讲



1


学校教材中所选古诗大多属于唐宋时期,历史久远,文言颜色深厚,故许多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相比,相差很大,同学往往会产生异解现象。对于这些词,老师若让同学采纳查阅资料等自学方式去理解,势必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铺张,且凭学校生的力量未必能找到准确答案,反而影响了对整首诗的理解;若片面追求启发式,必生搬硬套,故弄玄虚,使古诗教学苦涩无味。陈老师说,像这些词,就应“当讲则讲”,即向同学毫不保存地讲解,灌输。在教学《山行》一诗时,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中“坐”、“于”两字的理解,陈老师就直接讲授字义,省时省力,效果实在、明显。 三、赐予同学思索商量空间

古诗,讲究韵律,结构严谨,用字精当,有些字词意思好像很明白,但放到详细诗句中理解一时又很难与整体连成一片。这些字,往往要经过老师的诱导和同学集体的商量才能逐步得出结果。同时也很好地熬炼了同学语文学习的'力量。如陈老师教学《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的理解就是此例,若让同学自学则会理解成“寒冷的山”,若老师讲解则让同学失去了熬炼的机会,理解也不会深刻。教学中,陈老师设计了如下三个小问题诱导同学商量:1、诗写在什么季节?2秋季山上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这样的景色特点给人什么感觉?在回顾全诗逐步深化商量的基础上,同学自然深刻地领悟了“寒”字的意思。

古诗教学并无定法,不管是“逐词逐句稳步理解诗意”的扎实式教学,追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吟”境界的诵读积累式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423595521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1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