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常识+习题+答案 努搬鲜生

2022-06-10 07:1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常识+习题+答案 努搬鲜生》,欢迎阅读!
传统节日,习题,中国,常识,答案

文化常识之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古人称其为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不称“春节”。今人称其为“春节”,始于我国正式在采用公历纪元后。称其为“春节”而不称“元日”,以便与公历的“元旦”区别。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被淘汰,燃鞭炮、贴对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王安石《元日》所写的就是“春节”情景。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未必他出山受伤,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习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唐代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代孟云卿《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其中为人熟知的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农历五月五日)】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的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画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又称少女节、乞巧节。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七月初七夜晚在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这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日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和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正月十五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国称中元节 ,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冬至节(公历1221~23日)】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陆游《辛酉冬至》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除夕】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除夕习俗有:年夜饭、贴年红(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燃爆竹、祭祖、守岁、挂灯笼、发压岁钱。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中国四大传统祭祖日】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除夕。

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元宵节的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猜灯谜等,宋代才开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朱淑真诗句)“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千树”都是描写的上元节时人们点灯的盛况。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可代指国家,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了社日百姓在佛狸祠活动的情景。

C.禊,一种祭礼。古时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写的就是修禊的情景。 D.“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即是“七夕节”。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七月七日夜晚,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因此,人们把七夕节又称作乞巧节。 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寒食节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传说始于晋文公追念介子推。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很近。在唐朝时,寒食节为比较重要的节日,但随着时代变迁,寒食节几乎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B.《易经》将“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古代重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喝菊花酿制的菊花酒等习俗;现新增敬老内涵,2012年,国家规定此日为


“老年节”。

C.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国四大传统祭祖日是: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除夕。戴叔伦“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写的就是除夕夜在外漂泊者的心境。

D.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但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270号)规定的中国全体公民放假的传统节日却只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四个节日。

【参考答案】

1.B。“社、稷可代指国家”错,只有合起来才能代指国家。“窃比稷与契”,私下把自己比作稷和契这样的贤人。

2.B。“喝菊花酿制的菊花酒”错,喝的是加了菊花(辅料)酿制的酒。多误以为以菊花为主料酿制的酒。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453fae2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