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

2023-01-19 23:39: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欢迎阅读!
项羽,史记,本纪,浅析,特征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



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 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 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军拿他没有办法。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接着又给出了一个特写镜:项羽对着敌将瞪着眼睛一声怒吼,不但使这个本应该来追击他的将领吓破了胆,连他的马也受了惊,连连后退,逃出数里。项羽在包围圈中纵横驰骋,来去自如,斩杀 敌人的将军、都尉,率领部下突围而去。此场面尽显项羽的英勇善战。

然而,项羽注定了只能成为一个悲剧英雄,他虽然是一个军事巨人,但却是一个智谋不足的政治侏儒。幼年时期的他受到了呵护和宠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强烈依赖感,使他软弱、犹豫、不听劝告,这成为他政治斗争中落败的重要原因。项羽政治上的弱点通过鸿门宴就能看出来:刘邦最早进入了秦都咸阳,但他的实力远敌不过项羽的实力,于是采取了“还军霸上”而“待将军”的策略。范增看穿了刘邦的野心,力劝项羽趁机消灭刘邦。而项羽对当时的政治形势缺乏自己的分析,犹豫不决,在范增的一再请求之下才准备进攻刘邦的军队。鸿门宴是一场关键性的政治斗争。范增再三暗示,“项王默默不应”;范增又叫项庄入而舞剑,意在沛公。项伯起身以蔽沛公,形势非常紧张。这一切,在场的人中恐怕只有项羽没有看出。樊哙拥盾而入,力陈言辞,意在救刘邦,而项王以为壮士;而后,刘邦起如厕,趁机而逃,项羽当断不断,延误时机,放虎归山,为自己留下了致命的祸根。项羽在政治方面是一个低能,他轻视政治斗争,他不能准确地把握时势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二) 坚毅果断而又刚愎自用。 项羽拥有胆大心细,善用时机的英勇果敢的精神,主要表现在杀宋义的事情上。当时,杀宋义从项羽的主观情感上是必要的,从客观的形势来看,杀宋义是为了解决当时的起义军的燃眉之急。项羽矫王命,杀宋义,夺兵权,充分地显示了他的果断。而且,项羽不仅敢杀宋义,而且在杀宋义之前向广大受冻挨饿的士兵们宣布其罪行,为自己的行动充分制造了舆论。杀宋义之后,项羽矫王命,并捏造了宋义谋反的事实,证实了他杀宋义的合理性,由此可以看出项羽的为人并不是粗枝大叶的,而是蛮有心计的,敢于当机立断的。


但由于项羽出身高贵,从小任性,形成了他刚愎自用的狭隘自私的性格。他混淆是非,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表现在用人上:他狂妄自大,压制贤能之士,为人意忌信馋”,“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工不能用”,他“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胜而不予人功,行地而不予人利”他舍不得将自己的忠诚和谦逊给予他人;他一味的依赖富,重视华而不实的威仪,表面豪迈豁达,实际上心胸狭小,“坚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此不附”。他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的重要部将如韩信、陈平、黥布等都因得不到他重用和赏赐从而先后背判楚国归服汉朝,成为协助刘邦置项羽于死地的对头;就连谋士范增也被他气走了,难怪刘邦笑他“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以其所以为我擒也”。项羽“恃战胜自强”,为只单单的依靠自己的能征善武,就能得到天下,很少利用其他人,依靠别人的帮助,失去了协调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正是因为项羽只有“匹夫之勇,不能任贤属将”,结果在政治和军事决策中连连失误,贻误了战机,最终被刘邦所灭。项羽性格上的分裂,反映了他政治上的幼稚、脆弱以及任性,他固守自己性格中不利于实现目标和理想的片面性因素,在矛盾斗争中盲目自大。

三) 性格豪爽而又生性多疑。

“破釜沉舟”一事,不仅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豪爽特征。在鸿门宴上,樊哙撞入军门,项羽不仅不怪,反而欣赏他的豪迈,脱口而出:“壮士!”后来樊哙对他严词劝责,他非但不恼,反而赐酒赐坐,这衬托了项羽那份英雄惜英雄的豪爽本色。而项羽的为人更是光明磊落,他想废掉楚怀王孙心,是明来明去,并不搞阴谋诡计。他不服怀王,说:“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史记·高祖本纪》)他废除义帝的命令也是公开进行,不玩弄权术。

然而项羽又偏偏对人有一种先天的“狐疑”表现在用人上,他压制贤能将才,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工不能用”《陈丞相世家》,他“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行地而不予人利”《高世本纪》。对有才能而又有利于自己的人,项羽总是表现出一种多疑好忌得性格,不愿意重用。项羽麾下本来人才济济,可是项羽多疑的结果是,他的重要部将都因得不到他重用和赏赐而先后背楚归汉,最后,他连忠心耿耿的“亚父”范增也产生了疑心。刘邦采纳陈平的反间计,项羽便“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请辞,项羽毫不犹豫地“许之”。有人才而不能用,用之而又不能信任,结果范增“疽发背而死”,可悲可叹。项羽冲动轻信而又多疑。他注定是失败的,他没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四) 残暴凶狠却又仁德率真。

项羽是残暴凶狠的。如果说,项羽杀死宋义是为了客观形势的需要;战场上杀人无数是项羽英勇无畏的表现的话,然而坑降卒一举则是他残暴而凶狠的表现。从跟随项梁反秦开始,项羽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坑降卒这一暴行。从襄城,一直到新安坑秦卒二十万。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充分显示出了他的残暴凶狠。在关中,他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收货宝妇女东归,用这样的方式向天下昭示了他的贪婪自私和残暴。至此,也使人心丧尽。

另一方面,项羽以仁德、率真的情怀对待朋友。这主要表现在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事情上。经过了殊死拼搏,项羽和他的勇士退到了乌江,而乌江亭长知道项羽兵败,必经此处,便准备了一只小船在这里等候他。乌江亭长力劝项羽渡过乌江,以图东山再起。为了报答亭长的真情厚意,项羽把自己心爱的乌骓马赠送给亭长,以示纪念。自刎之前,(项羽)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 ‘若非吾故人乎?’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最后自刎乌江。项羽的仁德、豪放,应使吕马童汗颜,羞愧难当;项羽的仁德、豪放,也令我们唏嘘不已。在古代的英雄群体中,有这种壮举的英雄人物,也只有项羽一人。

项羽在司马迁地笔下,不但是历史英雄,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悲剧英雄的形象。作为英雄,项羽有过人的胆识,在历史上立下丰功伟绩。他是一位反秦的英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45ebc6b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