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地球,演绎别样精彩——记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2022-07-14 19:33: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把脉地球,演绎别样精彩——记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欢迎阅读!
湖南省,探查,把脉,灾害,别样

把脉地球,演绎别样精彩——记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作者:暂无

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3年第2



本刊记者雷蕾

长期“缺煤、无油、少气”的湖南,在2012年因为页岩气这一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现而“扬眉吐气”,与这种新能源有关的各种话题也成为热点。

然而,为勘探页岩气付出了艰辛努力的地质工作者们却依然鲜为人知。多年来,他们一直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幕后。

在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里就聚集了这样一支科研队伍,他们作为湖南乃至全国页岩气勘探技术的重要支撑力量,以实验室为阵地,以崇山峻岭、戈壁荒滩为战场,在“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艰苦环境中,不断创新,攻克难关,致力于为国家寻找矿藏,为祖国的地球物理科研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地质勘探工作者们生活清苦,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是家常便饭,疲倦寒冷、忍饥挨饿也时有发生。在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地质人看来,从事科学研究虽然艰辛,但只要充满“火焰般的热情”和“无限的希望”,这种艰辛也能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2004年,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可以说是生逢其时。

2002年下半年起,萎靡了近20年的地勘行业开始复苏,并随着全球对矿产资源需求大幅增加而迎来新一轮繁荣。但我国一直是矿产品进口大国,大幅上涨的矿产品价格使得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湖南作为“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之乡”,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2万亿元,排在全国中上游,却由于主要矿区开采历史长、强度大,一些耳熟能详的矿山相继成为资源危机矿山。

面对矿业可能出现“无米之炊”的窘境,我国近年来加大投入,大力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该背景下成立的实验室,显然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

“上至海拔五六千米的青藏高原,下至几千米深的海洋,都是勘探者的战场,我们要向深部探矿,到艰苦的西部探矿。”面对责任,中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柳建新教授说得斩钉截铁,“实验室拥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洼理论、均匀广谱伪随机电磁理论、广域电磁法勘探技术和高精度位移自动监测技术,科研实力雄厚;拥有以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拥有不畏挑战、勇于创新、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恒心。我们的实验室从高起点出发,自然要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理论创新+仪器开发+方法应用+技术服务”是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特色和优势,实验室围绕有色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探查,进一步加强了理论与应用研究、智能仪器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科技链条,为湖南及全国矿产资源勘探、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探测与预警预报等领域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清苦科研乐享其中

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讨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搞地质勘探的。一句略带调侃的话,却真实地道出了地质勘探工作者的艰辛和清苦。

由于矿区一般位于偏远的荒漠高原,或是人烟稀少的农村山区,这些地区条件落后,交通不便。科研人员进入矿区的过程只能用“折腾”来形容。

青海祁漫塔格地区是一个大型成矿区带,那里山脉绵延,平均海拔3000多米。但几年前,这片方圆达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却没有一条可供车辆通行的公路。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承担了该区的国家地质调查任务,每次进行勘探实验时,总是先在当地雨季过后的69月份,将仪器、粮食、帐篷和一些日常用品用骆驼或马拉进矿区,人员再搭乘这些“交通工具”颠簸着进入勘探地点。进入矿区的整个过程长达10多天。柳建新介绍,科研人员进入矿区一待就是三四个月。这期间,他们基本与世隔绝,手机没有信号,没有网络,每天过着从实验点到驻地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而到了1011月份,矿区大雪封山,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得研究人员必须结束工作,撤出矿区。

“这里的条件现在已经改善很多了,一家公司投入上亿元修了条40多公里的路,进出这里不用再骑骆驼了,原来只能住帐篷,现在也有板房了,还配了床铺。”柳建新一脸满足的神情,显然对现有的条件非常满意。

面对艰苦的野外生活条件,实验室里的巾帼也不让须眉。“有一次去东北探矿,到矿区已经很晚了,只能找地方休息。但附近人迹罕至,几经周折才找到一个茅草屋,花10元钱向房东租借了一床被子,和几个同行的老师挤在一个大炕上睡了一宿。”作为女生,去年刚从美国莱斯大学归国的博士生孙娅说起自己的野外实验经历时,泰然自若的神情让记者惊讶。

然而,路不通、住不好还不是对勘探者们最大的挑战。危及到人身安全的勘探经历,几乎实验室里的每个地质人都经历过。

“爬山时被石子藤蔓擦伤、一不留神的碰伤、被杂草挂倒摔个四脚朝天,已成家常便饭。”已留在中南大学任教的郭荣文博士对曾经的野外实验经历记忆犹新,“爬陡坡的时候特别危险,爬上70度的陡坡测量完拿到数据后,都不敢往下看,只能先保护好仪器和数据,然后拿帽子护着头,眼睛一闭直接从坡上滚下来,睁开眼睛,当时还庆幸无生命危险,结果回去一看发现脸上手上都受伤了。”

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险境更多。一次,柳建新前往甘肃玉门的无人区附近勘探找矿,勘探工作结束后天色已晚,急着往回赶。可当时一没GPS,二缺水,只有一辆车,又没有多余的汽油供给。夜越来越深,温度越来越低,但车子一直没找到方向,像只无头苍蝇一般在无垠的荒漠里打转转。车内所有人都非常疲倦,但没人敢睡,深怕自己睡着了就再也醒不来。当车从荒漠里绕出来开到驻地时,已是次日早上6点,大家都有种死里逃生的感觉。

“高原地质勘探危险重重,从新闻中也不时看到有地质勘探人员失踪、牺牲的报道,可国家的科研任务需要我们,每次出发根本就不会想那么多,潜意识里有一股执著和热情在激励着我们。”80后郭荣文的科研经历虽然不长,但他的话却代表着实验室许多科研人员的心声。

这种难以描述的热情来自他们对地质勘探事业执著的追求、对科学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他们在不断超越中享受其中的乐趣。因此,实验室自成立以来,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9项,包括2项国家级科技奖励、2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何继善院士领衔研究的“均匀广谱伪随机电磁法理论及应用”于2006


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由博士生导师张学庄教授领衔研究的“精度优于±5"的自动陀螺定向与亚毫米级精度机器人位移监测技术”于200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浪漫行走见证美丽

记者采访时发现,在一间实验室的角落里,一大堆仪器和设备上铺着一层细细的黄沙石,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前不久刚从青海勘探返校的一支队伍留下的,还没来得及整理。

在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许多教授一年中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或是在野外实验,或是在矿区进行技术指导,或是参加学术讨论,有的甚至今天刚回学校,没过两天又被矿区的一个电话叫走。一位教授开玩笑说,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比起那些仪器设备更加风尘仆仆。

对于这样“不着家”的日子,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早已习惯。甚至在他们看来,这样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我们能去很多人花钱都到不了的地方,见证美丽中国,也能称得上是让人艳羡的美差呢。”柳建新说得很是得意,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是聊以自娱。

从纯净壮美的青海湖到万里长江的正源沱沱河,从圣洁神秘的拉萨到风沙弥漫的敦煌古丝路,地质人用他们的脚步丈量着祖国的辽阔,用他们的眼睛记录着世间美景。

在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柔和的微风轻轻拂过脸颊;在夜晚,仰望星空,黑色天鹅绒般的天幕里点缀着无数星光,争先恐后地眨着眼睛,仿佛在静静的夜空里对你说着悄悄话。兴起时,唱一曲草原的歌谣,疲倦时,欣赏大自然馈赠的最好礼物……这或许是人们梦中的场景,但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这就是他们诸多“美丽浪漫”经历中的一个。

在孙娅看来,无论是在实验室内进行试验,还是在野外进行实地操作,都是地质工作者必须要做的工作。在实验室里,是与数据打交道,到了野外实地勘探,就是一种调节和开拓视野、放松心情的好机会,而且在那种环境下,能够与各种不同的人交流,可以经历不一样的人生。

柳建新则说出了所有地质人的肺腑之言,让人心生敬意。“我们是地球奥秘的探索者,也是美丽祖国的见证者。地质勘探诚然艰苦,但我们总能演绎出别样的浪漫,它值得我们终生为之奋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4e2022552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a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