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2022-07-23 13:00: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1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欢迎阅读!
串讲,马克思主义,概论,自考,原理





202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答复: 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开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⑶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选〕哲学根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根本问题。

哲学根本问题包含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根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选〕联系:事物 ⑵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论〕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⑴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⑵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⑶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

⑴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开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开展以另一方的开展为条件。开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开展。

⑵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开展。 ⑶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开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

⑴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开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3〔选〕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开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方法去解决矛盾。 14〔选〕事物的联系和开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5〔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⑷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穿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根底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6〔选〕事物的辨证开展就是经过两次否认,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认之否认规律揭示了事物开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7〔多项选择/简〕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成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

⑴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⑵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⑶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⑷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8〔多项选择/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⑴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⑵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⑶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开展。

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9〔论〕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⑵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4〕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根本标志。 20〔选〕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开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开展。

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二〕20210407 19:4021〔选〕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

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⑵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本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唯物主义之所以成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

对物质的反映这最根本哲学前提。 22〔选〕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理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⑴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⑵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23〔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⑴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开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⑵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4〔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确实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那么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25〔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⑴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⑵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⑶随着社会存在的开展,社会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开展。 ⑷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开展的不平衡性。

⑵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根底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27〔选〕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根本要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根本的,它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8〔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

力是生产的物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表现:

⑴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开展起推动作用。 ⑵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开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4e6a45914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