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 考试重点

2022-04-20 06:20:0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针灸医籍选 考试重点》,欢迎阅读!
针灸,重点,考试

如文档对你有用,请下载支持!

1. 简述“粗守形,上守神”和“粗守关,

上手机”的内涵。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粗守形:粗守,技术低劣的医生。形,指针刺一些表面的内容,如腧穴,刺法等。 上守神:上,上工,技术高明的医生。神,精神气血的内在变化,即正气。

粗守关,上守机:关,四肢关节的腧穴。机,经气至的动静时机。粗守关,即守四肢之关节也。上守机,察气至之动静也。 2. 简述针灸医生临床操作的基本要求。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本段提示了针刺的正确方法,必须持针有力,正指直刺,不要左右偏斜。同时,强调医者在施行针刺时,精神要高度集中,密切观察病人的血脉虚实,两目、眉间及面部的神色变化。如此,才能治之有效而不发生危险。 3. 简述五脏受邪发病的内容。

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肋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4. 简述病之六变的内容。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出血,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5. 试论述针灸治神。

针刺治神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医生治神。医生必须精神专一,“神无营于众物”医者首先必须常持谨慎之心,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在众多复杂的证候中,抓住主要脉证,审证虚实,施以针刺治疗。诊断后,医者“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治疗前,“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治疗中要密切注意针刺后气至的时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第二部分为患者治神。针刺过程中,患者必须认真配合医者,放轻松,精神高度专一集中,做到人与针和,针与病人和。

第三部分为安静优雅的环境。

6. 叙述热病及偏枯,痱等病的症状的异

同。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着,四肢不收,智乱不堪,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7. 医生针对不同体质患者的针刺方法。

针灸治疗强调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状态采取各自有别的治疗方法。

黄帝曰: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常人奈何?岐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黄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8. 简述针刺治病养生的五项原则。


如文档对你有用,请下载支持!

一是“治神”,医者治病,要精神专一。二是“知养身”,人们要懂得养生防病的道理,掌握养生防病的方法。三是“知毒药为真”,治病用药,要掌握药物的性能和功用,方不误治。四是“制砭石小大”,针、石大小要与病情相符,医者要因病而制其形。五是“知府藏血气之诊”,要正确诊断脏腑、经络、气血的情况,方可治疗。

9. 天温、天寒对人体经脉气血有何影响,

针刺治疗时应注意什么。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 10. 简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

无过其道”,并举例说明。

针刺深浅,要根据疾病而定,恰到病处为宜,使精气得复,邪气得去。如刺之太过或不及,则不能达到调节经脉气血以扶正祛邪的目的,反而带来极大的伤害,如本文所说“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的严重后果。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溯溯然寒栗。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四季之月七十二日病腹胀满烦不嗜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

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消烁胻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

11. 针刺禁忌的内涵。

针刺时,要:

遵循人体脏腑的气机运行规律,避

开要害部位,不能妄刺。

避开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如五

脏、血管、神经等。 如刺禁论中所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注意人体的特殊机能状态,不可妄

刺。

如刺禁论中所述,“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12. 简述缪刺与巨刺的区别。(简述巨刺刺

经,缪刺刺络。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13. 阴病行阳,阳病行阴。

《难经本义》注:“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藏府腹背,气相通应,所以阴病而有时行阳,阳病而有时行阴。

以阴阳理论阐明脏腑之募穴、俞穴的阴阳相通,表里相合关系。在生理上,经脉之气由阴行阳,由阳行阴,维持相对平衡;在病理上,阴病及阳,阳病及阴。故在治疗上可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调节阴阳经脉之气,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阴阳相互依存制约的学术思想,是针灸治疗中的特点之一。因此不独指五脏而言,六腑之募、俞穴亦包括在内,正如徐灵胎在《难经经释》中说:“六腑募亦在阴,俞亦在阳,不特五藏为然。

14. 五输穴主病及特征。

《难经》六十八难曰:五藏六府,各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

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


如文档对你有用,请下载支持!

气而泄,此五藏六府其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15. 简述“致一阴,致一阳”的操作方法。

《难经》七十难所述: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16. 标幽赋 2题)

关于得气的论述(论如何判断针刺

得气及与疗效的关系,并提出候气之法)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关于刺法的表述 论述时间补泻的

宜忌、手法、要领)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循扪弹弩,留吸母而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17. 简述六阳经的下合穴。

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之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之下廉,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1. 如何把握针刺深浅。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勿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针刺深浅要因病而异。 病包括病位和病证。

病位:人体有表里之分,在表者为皮肉脉筋骨,在里者为五脏六腑。邪气入侵,有深浅之别。如《素问 刺要论》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病位不同,针刺深浅也应不通,《素问 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

2. 阐述针刺补泻操作方法。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急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合。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3. 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1 守神,首先医者要精神专一,密切观察病人的神情气血盛衰状态,来决定针刺的补泻,不能局限于局部证候的观察和针刺手法的施用。2 守机,针刺治疗要掌握气至的时机,根据邪正盛衰情况,施予及时恰当的补泻手法。

4. 论述九种不可刺的热病证型。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疭,齿噤齿介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5. 解结法的应用。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解结法一是适用于治厥,先温熨调络,在掌腋肘脚项背等处施之,然后视病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面散之”。二是用于治疗“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用泻法。 6. 养生防病治病五个基本法则。

一是“治神”,医者治病,要精神专一。二是“知养生”,人们要懂得养生防病的道理,掌握养生防病的方法。三是“知毒药为真”治病用药,要掌握药物的性能和功用,方不误治。四是“制砭石小大”,针、石大小要与病情相符,医者要因病而制其形。五是“知府藏血气之诊”,要正确诊断脏腑、经络、气血的情况,方可治疗。只有懂得这五个基本法则,才可取得如响应声、如影随形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4f3872e93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