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解读

2023-01-21 20:00: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解读》,欢迎阅读!
三味书屋,三味,解读,关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三味书屋三味的解读

作者:汪一凡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第02

要:三味书屋三味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本文摘取了七种呈现,每一种解读都有道理。在理解这些解释的同时,笔者从中看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这是解读三味时最重要的收获。

关键词:书屋 三味解读 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64-0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收在《朝花夕拾》里的一篇散文,文中描述正堂中挂三味书屋的先生家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私塾,但小时候的鲁迅对百草园和书屋后的园子以及画画似乎更感兴趣。至于为什么要叫三味书屋,鲁迅在文中没有说,也没提先生来历,只是后来人们在分析鲁迅的文章中,对三味各有不同的解释。 1 “三味书屋是谁的书屋

三味书屋是寿怀鉴的书屋,寿怀鉴(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晚号菊叟,绍兴人,清同治八年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年收学生不过8人,重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异于传统,被讥离经叛道(据百度百科)。鲁迅于1892年二月入学三味书屋,历时五年,其间教育鲁迅有深刻影响。 2 “三味的各种解读

第一种说法:三味是指读经书味如米谷,读史书味如肴馔,读子书味如点心(《资料卡片杂志》1994年第一期中华文化奇葩——古今匾额)。

第二种说法:三味是指读经书味如稻梁,读史书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i一声)醢(hai三声),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味如喝佳肴美酒;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醯(醋)醢(肉酱),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资料卡片杂志》1994年第九期三味书屋三味补正)

第三种说法:三味书屋原题 三余书屋,取《三国志》裴松之(372-451年,字世朝,今山西闻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一生致力于为《三国志》作注,与儿子裴马因,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注,引董遇(字季直,汉末三国魏国人)所言,董遇为《老子》作训注,人有从学者,不肯教,说:必当先,读百遍!又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苦渴无日。于是董遇说:当以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意指时间总是有的,只要好好把握这三余。三味书屋易主寿镜吾先生后,改为三味书屋 第四种说法:出自苏轼此生有味在三余。出自苏轼《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原诗如下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据说寿镜吾先生依据苏轼这首诗将三余改为三味

第五种说法: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李淑(1002--1059),字献臣,号邯郸,徐州丰县人,北宋官员,著名藏书家,官至龙图阁学士,一生博览群书,对目录学有研究,家藏图书甚富,编撰有家藏书目《邯郸图书志》(即《邯郸书目》)《图书十志》10卷,在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据百度百科)。诗书味之太羹太羹是不加佐料的原汁肉汤,是我国古代祭祀用的食物,诗经书是我国最早的书,故把诗书比作太羹史为折俎折俎是指大块的肉,味道当然更浓更厚,史书包括内容很多,象大块的肉,滋味浓厚,故称其为折俎子为醯醢,子是指诸子百家,与第二种说法的解释一样,不再赘述。

第六种说法:寿镜吾的孙子寿宇解释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是指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做官,这与寿镜吾先生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建立三味书屋的初衷是一致的;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诗书滋味长就是在诗书中获得人生真谛,才是真正的享受。

第七种说法:认为在古代汉语中是表示多的意思,《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里就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三味也可理解为多读书,持之以恒地读,反来复去地读,《三字经》里说教之道,贵以专,同理,学之道,也贵以专,读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在这里,就是多的意思。 3 我理解的三味

一是讲了读书的顺序。《三字经》里说:经既明,方读子。不管三味如何解读,都说到到一个顺序问题,就是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读经书味如米谷,读史书味如肴馔,读子书味如点心或者读经书味如稻梁,读史书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都讲到先要吃饱饭,再说得上吃肉的问题,最后才是锦上添花,吃点可吃可不吃的点心或佐餐。寿镜吾的孙子寿宇解释三味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更是体现了这一点,仓廪实而知礼义,先吃饱穿暖再说诗书礼义。 二是讲了读书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按照裴松之引董遇所言,读书 当以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所以说没有时间看书永远是借口。前段时间看到网上流传日本小学生在候机大厅集体坐在地上看书的图片,让人震撼,一个日本人,一个犹太人,看书的习惯从小培养,在地铁上看、在飞机上看、在候车室看,课间时看,睡前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等人的时候看。杨绛写《我们三儿》时,说女儿钱缓走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书看。看书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时间总是有的,看你如何把握。

三是讲到了读书的方法。多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贵在持之以恒,反复读、反复体会,才能将书读透读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520d71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