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生活中的哲学

2023-02-07 05:2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哲-生活中的哲学》,欢迎阅读!
马哲,哲学,生活

马哲——生活中的哲学

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哲学似乎成了一个摆设,在社会中并没有受到很多的重视。我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在未接触哲学方面的教学之前,哲学都抱有轻视的态度,都认为哲学无用论。实际上,哲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且对我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其貌不扬却深受人们的欢迎,而有些人长相不错却令人厌恶。有些人明明家境贫穷,却十分受人尊敬,有些人家财万贯人们却不尊敬甚至厌恶他。同一件事,有些人做的十分好,有些人却深受诟病。其实这些就是真正的哲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子。哲学不仅仅只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是一门让我们能够修身养性,帮助我们建立更健全人格的学问。老百姓不懂得哲学高深的知识理论,但是,对生活中的哲学体会得十分深刻。

任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问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哲学也不例外。鲁国孔子一生都在奔波之中,穷困潦倒,没有君主愿意接受他的政见。苏格拉底也因为维护自己的哲学而被杀。哲学家们一生都在研究哲学而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性格,弄清了自己的底线与原则。或许会有人说孔子与苏格拉底就证明了哲学的无用,但是想想同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却过着小康生活。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个事物,从它的正反面不同角度去看待,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它,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并不断地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譬如中西方的教育观念,西方更注重于自由与独立空间思考,认为孩子出生时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鼓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东方则是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规矩,从小就要求孩子守规矩。中西方的教育观念各有各的优点同时又有自己的缺点。但是我们都不能说他们的方法都是错的,辩证来看,西方的教育让孩子长大后更有创意但是并未有多大的责任感,而东方的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的家庭更有责任感但并没有西方孩子那般的敢想敢做。因此我们看一个事物不应当仅仅从一个方面去看,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在它的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从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近年来,人们的社会道德观不断地遭到打击,从小月月事件再到老人该不该扶的问题,人们在寻找着善与恶的明确边界。究竟何为善何为恶?尼采在其著作《善恶的彼岸》中力图界定“善”与“恶”这两个相对的词,力图区分不道德和非道德。他察觉到人们为使古代道德准则和现代人的需要相一致所做的努力,是有矛盾的,他认识到人们经常在道德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做出妥协,所以他的目的是确立道德和需要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构造一个可操作的基础。在其第五章《道德的自然史》中,尼采就曾说:“在迄今的每一种“道德科学中,实际上确实是忽略了道德本身这一问题;人们丝毫不觉得道德本身有什么问题”很明显,尼采是否认善恶观的,他认为所谓善恶就是基督教的善恶观,而基督教的善恶观是一种奴隶道德,因此尼采极力排斥这种善恶观,他指出“任何一种价值都是人创造的”,因此这种所谓的“大众道德”与“恶”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以及为了更好的地维护统治地位而创造的。在我看来,我赞同尼采所开创的通过运用生存条件和心理的分析,作为阐述道德起源的两种基本方法。因为当人的道德与自己的需求其冲突的时候,往往他的心理正正处于矛盾的时期,而这个矛盾正是善与恶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分析自己的心理以及自己此时的生存。

除了善恶我们能够通过行动判断的,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哲学也存在我们的身边,比如打篮球的攻与守,打排球的攻与守。我们往往忽视了日常的哲学,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更因为我们没有深入了解过哲学而通常自认为了解了哲学的人,一般都是形而上学,何谓形而上学,这个词出自《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是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比如有些人看了本《内经》,研究了一个星期,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如何看病的方法,然而他仅仅接触到片面的东西并没有真正的接触到核心,这就是片面的看待看病方法。除此之外,想必同学们从小就看过很多的类似


《人生必看的一百个故事》之类的书,或许有些人看看就过了,实际上那些故事中饱含了哲学道理。比如,一辆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沿着下坡路快速前进着,有一个人在后面紧紧追赶着这两车子。一个乘客从车窗中伸出头来对追车子的人说:“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我必须追上它”这人气喘吁吁地说:“我是这辆车的司机。或许大多数人都将其当作笑话一笑而过,但细想,它实际在说,有些人必须非常认真努力,因为不这样的话,后果就十分悲惨了!然而也正因为必须全力以赴,潜在的本能和不为人知的特性才能够充分展现出来,这和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一样:狗急了跳墙。所以没到最后时刻,我们一定不要放弃,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科学家也证明了就算是爱因斯坦的大脑细胞也仅仅觉醒了百分之三,一旦完全觉醒,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出许多如今所不能想象的事情。

刘翔重返运动场,是良好的心态。一个人如果能冲破重力的阻碍,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姿态,他就会拥有一种积极而光明的心态,命运就会给他一张快乐的笑脸;反之,一个人如果屈从于环境的压力,逆来顺受,他就会养成一种消极阴暗的心理,命运就会给他一张忧伤的苦脸。相反当你因为命运对你的眷顾,进而得寸进尺,那么你将会受到惩罚。比如孙杨,他在伦敦奥运会上大放异彩,中国人们当时都为他而感到骄傲,并希望他继续保持下去。而不知是不是因为众人的追捧和得到冠军后自信爆棚,接下来的他一再做出任性的行为,点也都不顾自己已经是公众人物的身份,醉驾,打架,撞人,甚至后来发展到在比赛中尿检显阳性,彻底地让观众失望。一个人如果在成功的时候不能保持理智,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真正的本事,而是因为他人的追捧而丢失了自己的方向,飘飘欲仙,忘记了自己,那么他就会从云端被打落到谷底,甚至从此都无法翻身。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人生在世,如同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只有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有效地规避风险。

我们从小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你看隔壁家的孩子成绩比你好多了。我们生活在一个从小就被拿来比较的世界,我们总是在与人比较,互相攀比。到长大后,就是比拼名利,财富,权势这样的社会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物质在进步,素质在下滑,欲望在膨胀,精神在萎缩。我们或许无力改变社会,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而学哲学就是这样一个改变自己的过程,哲学不仅仅是一门学问,首先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着。我们读哲学书的同时,就是在与哲学家们进行着思想的撞击,在这撞击中,我们也在改变我们自己对于生活的看法,并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使我们拥有更加完整的人格,在这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境界也会上升到另一个高度,或许这样能使我们在社会中能够更好的生活,拥有更好的人生。

真正学过哲学的人,会发现,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人生苦乐参半,有的人觉得人生很苦,感觉不到人生的意味;有的人光是快乐,没有经过苦的奋斗,他也体会不出人生的意义。所以,有苦有乐的人生才是充实的。因为哲学让我们学会了接受一切同时又否定一切,我们的观念改变了,在对待一些事情时,我们的处理手段更加高明,而这正是哲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我们往往追求时髦,赶潮流,却看不到容易落后的不是你的装饰,而是你的思想观念和能力。哲学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随大众,别人振臂一挥,就傻乎乎地跟着,相反,我们会因为哲学而看到事物的实质,并且自己分析,从而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其实呢,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大家用心去体会,我相信在生活中你会发哲学正在向你招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5762bf1a0116c175e0e482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