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外教育

2022-04-04 20:02: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外教育》,欢迎阅读!
务工人员,校外,外来,子女,关注

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外教育

作者:王林春

来源:《新长征》 2011年第3



王林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户籍制度的逐步变化,人口流动成为常态,大批农民开始进入城市务工,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的背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开始显现,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在各地政府的重视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问题受到极大重视,教育部门也出台种种政策来安排这部分人员的子女尽量就近入学。可是,这部分孩子在学校之外时间里,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和父母工作的需要,大多是自己游戏或帮助家里分担家务,他们无法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全面的家庭教育和高品质的社区教育。这部分人群在课外时间如何享受校外教育问题,不仅关系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影响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和谐。因此,深入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校外教育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校外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之路已趋于完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常规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当前青少年课余时间受教育的需要。但相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校外教育则处于相对分散和不完善的状态,具体来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校外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校外教育意识淡薄。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学历和技能程度不高,因此到城市从事的往往是餐饮、家政、清洁等服务行业和建筑、装修等高强度工作,他们首先面对的是生存问题,其次考虑子女随带的问题,然后才考虑子女入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几乎已经是他们所考虑的全部,除此之外,子女的校外教育问题对于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范畴。目前在城市里社区教育开展得比较扎实到位,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也已深入人心,但对于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员来说,社区教育还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他们对于教育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学校的范围。

(二)流动频繁,无法保证校外教育的连续性。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工作普遍流动性比较强,有的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有的是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间频繁流动。这样频繁的搬迁往往使随身带的子女面临着经常转学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让这些子女长期在一个社区接受校外教育,显然不那么现实。而教育效果的达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孩子的心理,如果在一个地方有熟悉的伙伴、熟悉的教师和熟悉的环境,那么孩子的接受程度相应的就高一些。如果经常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孩子的心理很难适应,享受高品质的校外教育就等于一句空话。

(三)有强烈的心理教育需求。外来务工人员往往面临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从事的行业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关心孩子的生活,由于家长精力有限,他们的子女大部分局限于同学之间做一些小游戏,甚至不少孩子沉迷于游戏和网络,大部分孩子不能参加一些文化培训或兴趣课程,课余生活方式比较单一,也就是说,这部分孩子往往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子女已经日益受到重视,并且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也尽可能给予他们关注,包括物质的资助。但心理上长期的困扰却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品质,因此,他们更需要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安慰。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外教育新模式探索




当前,常规的校外教育基本为社区组织活动,学生寒暑假到社区参加活动。但是往往寒暑假里,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会成为小“候鸟”,或跟着父母迁徙,或被送回老家。所以,他们的校外教育经常是零星的、分散的,难成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并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校外教育。这其中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是可行的方法之一。在条件允许的区县、街道,可以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区域建立专门的教育基地,来面对这部分孩子,进行行之有效的校外教育

建立专门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可以发挥出以下优势:

(一)整合资源。一是整合物力资源。所在社区和附近学校可以紧密联系,在设备、图书、器材等方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把学校教育延伸到社区中,使教育基地的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补充。二是整合人力资源。社区和学校结合起来,在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有共识、有合作,双方可以优势互补,有利于校内和校外联合起来教育,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此外,外来务工人员一般聚居在城市的老城区,老城区虽然街巷窄小,建筑老旧,但历史底蕴深厚,人文环境和谐,群众工作基础好,老居民的责任心较强,参与意识也强,居民们能热心参与社区教育工作,是社区教育的好帮手。三是整合网络资源。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社区教育形式,为外来青少年提供更现代更有品质的社区教育

(二)促进家庭教育。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没有过多时间教育和关心孩子,导致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教育基地因为建立在外来人员比较密集的区域,相对来说,外来人员和子女来参加教育活动比较方便,社区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开展一些教育活动,通过教育讲座和教育论坛的形式,向家长介绍青少年教育心理和一些成功的教育方法、经验,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到基地学习家庭教育,让外来工家长懂得人文关怀,懂得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是教育子女的首要条件。同时,还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外来工家长为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通过家长介绍,教育孩子懂是非、明事理、敬长辈、尊师长、感恩父母,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地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三)开展更丰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教育基地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活动的重要场所,社区教育工作者可以每年做好教育计划,利用寒暑假和民族传统节假日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外教育活动和培训。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主题读书活动、各种庆祝活动、文体活动、爱心活动等。专门的教育场所、专业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更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策划、更有效的实施,这些将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校外教育更扎实更有效。

(四)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室。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比较多的困难,在困难面前,他们的力量是比较弱小的,因此很多伤害随之而来,给他们的心灵带来阴影。如果没有人关注这些,长期的担忧恐惧伤心等情绪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教育基地的场地和平台,成立心理辅导教室,帮助这些学习方面有困难或需要心理疏导的孩子,甚至可以聘请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一对一交流,帮助他们解惑,少走歪路错路。另外,安排一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做孩子的“社区妈妈”,为他们创造诉说的平台,帮助他们迈过成长的难坎,减少消极情绪,化解心理压力,不能因为家长的疏忽或放任,影响他们的未来。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在活动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这样一些问题:

(一)全面提升群体素质。要形成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努力、齐抓共管的局面,通过各种形式的关爱,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体验和参与,能够尽早融入第二故乡。

(二)心理健康必须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离开熟悉的故乡和亲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情和心理的需求上或多或少会有一部分缺失,而心理因素对性格的


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他们现在身在第二故乡,需要我们更多地从心理上关心和爱护他们,让他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健康地成长。

(三)从需求出发,尽可能安排贴近的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润物无声地传递尊重、平等、友爱、上进的理念,进行思想教育,学习上生活上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他们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责任编辑/王永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5d3feb0e7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