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2023-01-26 08:20: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庸》,欢迎阅读!
中庸

大约在2500年前,孔子去鲁恒公庙观礼,看到了一个歪倾的一瓦罐。孔子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欹,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了。 孔子由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精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重要思想文献,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书,也是中国古代关于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同属于《礼记》 ,都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 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 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 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 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中庸的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有用、常、平常三义;”“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程颐说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事实上,所谓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以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则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中庸》中。在许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 平庸、折中等类似意思,这是现代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错,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 《中庸》 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了。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中庸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如果单纯从中庸的概念上看,中庸 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也部分继承了当时认为的中庸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中庸》一文以天人合一这一思想为其理论基础,通过反复强调内外的关系阐明中庸之道的。 《中庸》中说:忠恕违道不远也就是要存养省察内心之则是要长 而为解在道德行为的中道 《中庸》 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从人所不见的慎独工夫做起, 内省不疚,无恶于志,达到内心即含而未发的,由此出发,就能微之显暗然 而彰 渐渐外化为行动上的中道 内心的与外部行为的中道统一, 《中庸》 称之为 内外之道致中和不仅能使君臣父子各处其位,而且可以参天地之造化,使


天地万物各 得其所。这就是的大功用,所以叫做中庸。在《中庸》一文中,虽然其主题思想在当时以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很全面 地理解,但其自身充分体现出了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即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 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太平和合 界。 书中说” “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 “隐显” “慎独等方面培 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 育,生生不息。 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中庸》一文在极力推崇中庸思想之时,也看到了中庸之难行。中庸之道,非常难行, 过与不及都会偏离中庸。君子能适中,故其为真中庸;小人不能适中,而自以为中,故实为 反中庸。知者、贤者以中庸为平凡而不屑知,不屑行;愚者、不肖者,则又不及知,不能行。所以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这些都说明了中庸之难行。在《中庸》全文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对于孔子中庸之道的赞美。曾言仲尼远宗尧舜,近法文武;上法天,厂法地,故其道广大如天地,悠久如四时,光明如日月。具备圣、仁、义、 礼、知五德。足以有临、有容、打执、有敬、有别。言其大,则渊博如天;言其深,则渊泉 如渊;言其用,见而民莫不敬,行而民莫不悦。是以声名扬溢于中国,施及蛮貊,其德可以 配天。次言仲尼之教至高至善。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 微之显,能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不待责罚而民白化,以致笃恭而天下平之盛。 其化民,直如上天之化育万物,达到无声无臭的崇高境界。 《中庸》对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阐发中和之为用。认为不偏不倚 是衡量一切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也论述了达到中庸之道的条什和方法,始合而开,其开 也有渐。末后开而复合,其合也有渐。结构严密,体例完整,是一篇逻辑严密,表达儒家 哲学思想的论文。 中庸有两种,自然界的中庸是绝对的,人事的中庸则是相对的;在伦理中观上,人的一 切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恶行的特征,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 特征和道德的标准,美德是一种适中,是以居间者为目的。有的哲学家把这种中庸原则运用 于政治国家学说,认为由中等阶级治理的国家最好,因为拥有适度的财产是最好的,最容易 遵循合理的原则。最不会逃避治国的工作或拥有过分的野心.是国家最安稳的公民阶级,中 等阶级的公民组成的城邦.是结构个最好的和组织得最好的,因此有希望治理得很好。 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 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 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 只取共同,即让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关键要在无我的前提下讲究情景真理。如,用极其 尊重的方式提出对权威观点的挑战, 既达到了陈述自己观点的目的, 同时又将对人的尊重推 向极致,使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易于接受。

明白了中庸之道,年少轻狂,愤世嫉俗者就可以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心平气和地解决问 题;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会一昧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对不如意事可 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计较平常得失荣辱。我们或许做不成大事业,只能从平凡的实在中讨生活。可是只要把这些实在的小事做好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5e313c7a1c7aa00b52acba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