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的特点

2022-12-02 20:1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边塞诗的特点》,欢迎阅读!
边塞诗,特点

边塞诗的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1.称呼: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2.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1.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2.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3.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4.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5.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6.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边塞诗的类型

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解析: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6111c8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