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历史

2022-04-08 07:13:4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中的历史》,欢迎阅读!
诗中,历史

唐诗中的历史

高二(18) 黄志鸿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它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唐代实行科举,进士科尤其受人重视。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唐代,是一个个政治气氛较为宽松大度的朝代,连政治、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为典型的诗歌之代!

一、唐始创诗初兴

初唐诗坛,还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装饰风格笼罩下,宫廷诗人不必说,就是四杰这样强烈要求转变风气的人物,诗歌风格也明显偏于华丽。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叱咤风云的作物吧,唱出来的也是“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这种诗与南朝那些跟着皇帝起哄的诗人所作,几乎无法区分。 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文学史习惯称之为王杨卢骆。他们主要活动于七世纪下半叶八十年代以前。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出场就英气勃勃;这是一批短命诗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岁;这又是一批苦命诗人,王勃是淹死的,卢照邻是因长期瘫痪而投水自尽的,骆宾王是被杀的,其诗与命运也反应了唐朝一定时期政治斗争。他们虽然时运不济,生活多艰,但都立志要扫荡诗坛的积秽,剿除陈陈相因的宫廷文学要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诗中塑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改变诗歌与时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面上的关系,要叫诗歌具有激情和生气。 勃诗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天下升平,处处都有能给人踏踏实实的安全感,却作为坚实的背景衬托在诗的背面。只有时代开放、宁、透明度高,送行的和被送的都根本想不起来会遇到什么意外的侵害,分手时才会有这么开朗的心情。这句彰显了唐初诗人自信从容,又表达了人类某种普遍情感,遂千古流传。陈子昂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初唐诗人们的能量虽然有限,但先声夺人,互相呼应,经过一番纵横驰骤,为唐诗兴盛初步奠定了基础。

二、边塞壮山河美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边塞诗人,代表人物是王昌龄,高湿,岑参等。作为盛唐国威的代表者。不管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烈决绝;还是”汉家烟尘,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的气势胸襟;亦或是“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孤寂难


言,都在述说边塞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对边塞风光的热切赞美和对征战沙场的将士们的深切钦佩!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这些诗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无不写出了诗人的轻松惬意,优雅闲适。也正是在盛唐这种内无隐患,外无急忧,经济发展,心态放松的境况下,才能有这样的心境和淡然。不过,在这两位诗人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经济繁荣,政事安稳,国有明君的表象下,腐败颓靡也在暗暗滋生。

三、李杜诗万口传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壮年时期也正是大唐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其诗壮美洒脱瑰奇飘逸与唐之繁盛相契,当然也和李白自己的个性有关,比较放达,追求自由,浪漫。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割声凄苦。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其《望岳》《春望》《登高》三吏三别等成为后世传颂经典,被誉为“诗史”,租见其作品在反应唐之时代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四、世事纷诗风异

韩孟诗派。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将议论引入诗句,是中唐开宗立派的人物。在经历过暴风骤雨的变动后,唐朝人需要一种沉静的反思。孟郊有《游子吟》。两人写诗都求奇求异被归为一派。

新乐府派,代表人物是白居易和元稹。其实新乐府诗出现的比较早,杜甫的三吏三别也属此类,不过后来的更多,并形成了新乐府运动。主张一是诗歌为政治服务,不纯为文而作,并以此为指导出现了大量的反应当时的政治,民生,揭露弊政的讽喻诗,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另一主张是诗歌要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白居易的诗不就是老翁都懂么。这也是为了起到宣传作用,本质上也是辅助第一条主张。

独成一派的柳宗元和刘禹锡。这俩是典型的政治上站错边的倒霉孩子,不过让他们阿谀宦官貌似也确实不大可能。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和韩愈并


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中的唐代代表,散文成就极高。被贬之后就基本处于政声很好,心情很糟,文风很苦,最后身体衰弱而死。而刘禹锡则与之不同,虽然同样被贬谪,却仍旧有着容纳天地的气度,这也许使他能成为“诗豪”的原因。一首《秋词》,一反古人悲秋的传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么。 从时间上看,韩孟诗派,新乐府派及柳宗元刘禹锡的时间基本重合,同一时间出现如此众多的诗风,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多面性,各阶层人物心态的复杂性。在大唐不复当日风光时,前路要如何走下去,众多选择造成了诗人们不同的诗风。 五、唐衰頹绕余音

小李杜为代表的后唐诗人。此时的唐王朝已经是走在日落江河的道路上,在杜牧的很多诗歌中都有所反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些也许在隐隐传达着诗人对战争将至,国运式微的担忧。至于李商隐的朦胧诗。有些诗很难说他到底想说啥,或者到底写给谁。这应该与当时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牛李党争”有关,诗人不太敢于明确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李商隐未必是自己想要掺合进去。

唐末余音。自小李杜之后,基本就没有大诗人了。晚唐的黄巢大起义把唐王朝毁得七零八落,就等着灭亡了。黄巢的那首吟咏菊花的《不第后赋菊》诗还是挺有名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不早就说明了要造反么。这时的诗人就是游山玩水,吟风弄月,偶有几首是能反映时事的。曹邺的《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还是挺震撼的,见人都不跑,可见当时官员都不能用渎职来形容了,当然,老鼠暗指的也是贪官。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诗文异常尖锐,批判性很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一诗很有名,评判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不仅是讽古喻今意味也很重。不管如何,晚唐诗歌仍旧是凄凉衰飒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取过辉煌的成就。唐诗在这伟大时代兴盛。唐诗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唐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诗人的命运总与时代相联系,唐诗也在时代晴雨兴衰中散发着灵动又深厚的光辉。大唐之兴衰已成过往,但唐诗作为优秀文学遗产艺术明珠仍广为流传在千余年后今天。诗能经得起时间风雨的侵蚀,保持着永不消褪的绿色。从这里辐射出来的唐诗,一千多年来一直震撼着中华儿女的心灵,而且必将万古长青,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61ea63f87c24028915fc3a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