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乡土、乡愁: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2022-04-17 15:21: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贤、乡土、乡愁: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欢迎阅读!
乡贤,乡愁,乡土,探寻,振兴

乡贤、乡土、乡愁: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8年第7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乎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综合课题,它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多个领域。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如何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农村文明的底色,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

乡贤: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力量

在徽州,随处踩着一块石板,就会触动一个时代。

唐模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一棵已有400多年的古槐树,见证着这个村的兴盛与沉寂,也目睹了几代徽州人的悲欢离合。这个历经百年风霜,以水口园林、徽派建筑和田园风光为主要特色的古村落,有风雅山水田园,也有徽派古建长廊,是目前徽派古建筑遗存最多的村落。

这个古村落是由唐朝越国公江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晚清翰林许承尧更让这个村落享誉安徽。许承尧不愿在京师过清闲安乐的翰林生活,1904年毅然请旨回乡兴办新学,先后在故乡唐模创办了敬宗小学堂和端则女子小学堂,这两所学校成为今日唐模小学的前身。“皖南学务以徽歙最早,歙县兴学,则自许氏。”黄山学院原副院长汪大白介绍,正是许承尧的一腔爱乡之情才让今人看到了徽州园林的精品。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春林指出,徽州文化生态传承创新,既保护老祖宗的“筋骨肉”,又传承徽文化的“精气神”,让古老的文化在传承中迸发出勃勃生机。这种模式不仅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出一条“操作性强”的路子,也为全国范围大规模开展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实践坐标,其中很多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应用和推广。

从许承尧到戴震,徽州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乡贤的美谈佳话。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曹新宇认为,乡贤是中国农村的客观存在,他们是乡里中德高望众者,是公共事务的决断者,是纠纷矛盾的调解者,是乡风民俗的教化者,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乡贤留下了建筑园林、传统手艺,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对乡村振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认为,乡贤是乡土文化的精灵,乡愁是乡土文化的折射。重塑新乡贤要着重从几类群体上努力,一是离退休人员叶落归根,二是大学生村官,三是城归农民工,四是接受优秀家风家教熏陶的世家大族、名门望族的后裔,五是新富贤能者。

乡贤虽然没有正式头衔,却是“魅力权威”,通过自己的人脉、政府资源以及经济实力,可以协调解决村里人的困难,带领和帮助村里人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美好生活需要。

乡土: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64e3781af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