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知识点—中西文化比较资料文档

2022-12-29 10:2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西文化比较知识点—中西文化比较资料文档》,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比较,知识点,文档,资料

中西文化比较知识点 1 乾嘉学派:

乾隆嘉庆年间,注重考据的经学派别,重实证; 又称朴学(学风严谨朴实);亦称汉学(推崇汉代古文经学的朴实学风)“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A 兴起原因:经济物质条件的成熟;文化教育的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笼络政策,辅佐

以繁琐考据为治学方法的汉学;西学的传入 B 术特点:专心致志于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考订、整理、归纳;方法为比较,对校;

最大弊病——过分追求追根求源,为考证而考证,流于烦琐,并且长于考证,疏于思辩(中国学问的现状——学问家多,思想家少);治学内容以经学为中心;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的研究

段玉裁《六书音韵表》《诗经小学》

毛泽东:康熙是第一个学习西方语言和科技的开明君主。

C 价:

戴震、章太炎的思想解放意义不亚于孟德斯鸠、卢梭;

胡适:17世纪中西知识领袖在科学精神和方法方面非常相像,差别在于西方用自然材料而中国学者用书本知识;

郭沫若:朴学是考证之学的成果;

章太炎:学问以语言为本质,即音韵训诂; 2 西方语言学理论

1) Linguistic turn 许多学科转到以研究语言为基础和方法,如哲学文学社会学 2) 历史比较语言学: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异,以探索语言发展的规律。通过几种方言

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比较,找出相互间的语言对应关系,确定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和这种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然后拟测或重建他们的共同源头——原始形式。 3) 格里姆定律:日尔曼语辅音转移的规律; 4) 汪荣宝与华梵对勘,《歌戈鱼虞模古读考》: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都读a音不读o

音。即汉语用戈翻译梵语的a

5)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思维;语言相对论,一种语言的特点不存在于其他语

言;使用两种语言的文化不可能对世界有同样的看法(GU:有些过头

人文相似处多而自然相似处少,因而人文科学侧重差异研究,自然科学侧重共性研究。 6) 事物被语言人文分割:语言本身带有局限性,只能表现出事物最突出的特点,而不能够

反映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7) Hobi语:Wolf认为hobi语的世界观可能比印欧语系更接近现代物理学 8) 爱斯基摩语:不存在抽象概括的雪的概念,而有几十种具体形态的雪。

9)

GU:西方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自以为他们是在自觉的反映适用于自然的一切或起码适用于所有人类的普遍法则,而实际上他们反映的只不过是寻找一种具体方法,来看待他们的语言中继承下来的事物。

10) 语言决定论(Humblot

11) 印欧语同源问题:1786,英,William Jones,希腊语、拉丁语、梵语同源;

12) GU:中国人形象思维强;语言思维没有形象思维迅速

13)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A言语与语言的区别:言语是个人行为,语言是习惯性规则、原则、符号系统,抽象,有共通性。

B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文字存在的理由是表现语言,文字必须以从语言发展;语言有一种不

1,2


依赖文字的口耳相传的传统(语言比文字优越)

GU:对印欧语系使用,对汉语恰恰相反,汉语文字规范语言。

C文字体系分为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表意体系,一个词表示一个意义,与发音无关,汉语;表音体系,一个词表示一个声音,与意义无关。 GU:汉语不仅表意,还表形。

D符号学概念:所指——概念观念;能指——音响形象、符号不是事物和名称的连接,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的连接。

E语言第一原则: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所指和能指的你们是任意的;支配整个语言学;

GU:有任意性也有必然性,必然性与时间呈反相关,越古老的文字越具有必然性,时间关系任意性与现代性成反比;索绪尔没研究过汉语,第一原则是从印欧语系里抽象出来的。

F语言第二原则:能指的线条特征——能指属于听觉性质,只在时间上展开,它体现为长度,并且这个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是一条线。

GU:西方语言学,听觉流线型文化的能指原因,中国文字学,视觉性文化的能指原因。

对语言学,语言创新问题:集体惰性对一切语言创新的抗拒;在一切社会机制中,语言是最不适于创制的。 对文字学,可以创新,eg.仓颉造字。

语言是纵向的,集体语言需要稳定,因而集体惰性是好的;文字也一样,只能修补,不能经常改。

G共时语言学:相对静态,横向,逻辑关系和心理方面。

历时语言学:绝对运动状态,纵向,相互连接要素间的关系,eg.古汉语——现代汉语。

GU:五四白话文运动问题:白话文用于报纸,介绍西方等方面,让一般老百姓也能明白,诗歌是古文化沉淀,应用文言文。五四白话文至上,太偏激。

GU心里通过声音表现出来:昂扬——开放,受阻——促迫。

H乔姆斯基,泰斗,1958《句法结构》

描写语言学:描写无止境,侧重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核心是句法结构的方式——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深层结构(头脑中逻辑语言结构)和表层结构(语言表现的句子结构)之间有转换规则;短语结构规则+词汇插入规则=生成所有句子,eg.机器翻译40%成功。 语言习得机制:人能不断创造新的句子和判断各种句子是否合乎语法。

GU不存在普遍语法(小孩学任何语言都能学会),纯粹后天语言的经验现象也可以。 语言交流为沟通人际、物际、人物三大关系。

3 五四期间中国学者关于中文的观点回顾:

起因:黑格尔“中国文字很不完善,中国文字是科学发展的障碍” 反中文:卢乾章“普天下最难的文字”,沈学,谭嗣同,钱玄同,鲁迅; 挺中文:日本人“汉字的信息量很大”章太炎,(美)分诺罗萨“中国人是理想家兼实践家”克罗齐“艺术即直觉”,李尧勋“汉字是统一四海的文字”

GU中国是个不能用逻辑来思考,这正是艺术的直觉;印欧语系容易流变分裂。

4

2,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6ec1f0c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