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南北走七个民族一个庄

2024-03-16 10:38: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茶马古道南北走七个民族一个庄》,欢迎阅读!
茶马古道,南北,民族,一个

茶马古道南北走七个民族一个庄

作者:张帆

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5年第4



20152月,郑家庄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大理白族自治州唯一一家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郑家庄村成为洱海源头的幸福之村、美丽之村、团结之村、民主之村和法治之村。是什么力量让这个民族众多的小村庄变得这般美丽富足,7个民族之间又如此和睦、亲如一家?

在滇西北边陲高原十万大山腹地,一个生态环境优良、民族成分众多、乡风民风淳朴、百姓生活富足、文化蓬勃发展的民族团结示范村正在苍山洱海之间崛起,它就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民族团结示范村郑家庄村。三营镇是南诏时施浪诏的故地,是北联吐蕃的要冲。忽必烈征伐大理时,其中两名郑姓将军率部驻扎、繁衍,郑家庄由此成为滇藏茶马古道上南北奔走的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地点。

走进郑家庄村,沿着平整的村道一直来到路的尽头,这里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牌楼,上书“郑家庄”三个大字。牌楼顶上立着傣家的宝葫芦和彝家的牛头,柱头上则是藏族宝瓶纹饰和白族山水画。村里,清泉淙淙,树影婆娑,一座座藏、白、傣、纳西等风格的民居掩映在绿荫里,显得格外宁静、祥和,青瓦白墙边,山茶花开得正艳。

郑家庄的美,不仅在山清水秀,还在融洽的民族融合之情。

年过七旬的村民郑晓东介绍,上世纪50年代末,藏、傣族迁进了郑家庄,纳西、彝、傈僳旗也陆续来落户,现在全村有125户、525人,分属7个民族。 “七个民族一个庄”和“致富带头大哥”

郑家庄村追根溯源,要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起。

50多年前,有一位以游牧为生的藏族牧民,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带着妻儿老小,赶着牛羊,一路游牧来到了郑家庄村。因为这里气候宜人、牧草丰足,他就在这里长住了下来。后来又有一户傣族人家也从西双版纳来到这里安家落户。

这位藏族牧民去世后,他的儿子曲登子继父业,继续在这里安家落户,娶妻生子。经过数十年的繁衍生息,村子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民族成分也由藏、汉、傣、白四个民族逐步增加为藏、汉、傣、白、纳西、傈僳、彝共7个民族。

曲登凭着自己对藏药的熟悉,依托村里中药材的种植优势,走上了药材经营之路,短短数年便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大王”。曲登的生意越做越大,除了药材之外,他还组建了食品公司等。曲登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人,但他觉得:光自己发展好了不行,必须把乡亲们都带出来,走共同富裕之路。

曲登从亲戚朋友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亲戚朋友和他一起闯市场,做中草药材营销。起初,乡亲们因为没文化、见识浅、胆子小,尽管心里十分羡慕曲登,但也不敢跟着干。为了帮助乡亲们尽快掌握中草药材的营销知识,曲登一有空就向乡亲们介绍经验,帮助乡亲们掌握市场运行的规则。

在曲登的影响下,乡亲们思想观念转变了。如今,全村125户,每户都有人经营中草药材,市场遍及全国各地。


曲登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大哥”。他也因带领大家共同发展致富,而被乡亲们一致推选为郑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在村里,曲登虽然生意特别忙,但每到逢年过节,他总要到村里的贫困户家中嘘寒问暖,慷慨解囊。每到村里办“红、白”二事,他总是忙里忙外,帮助主人筹划布置。

曲登还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主动出资为村里修路、建校。用村里人的话说: “曲登真是个大好人、大善人。”2008年,汉族村民郑晓东5岁的孙子被烫伤,家庭相对困难的他无法承担昂贵的医药费,正一筹莫展之时,曲登毫不犹豫地拿出1000元给他,并帮助联系了州医院最好的医生。四邻五舍的村民闻讯赶来,你50元、我20元,一下子凑了几千元,一大迭钱交到老汉手中,感动得他当场热泪盈眶。白族村民杨毅根父亲病故,没钱办丧事,曲登主动组织7个民族的村民,按照白族的礼俗举行葬礼。

20多年来,全村未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

近年来,在中央、省、州、县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关心帮助下,郑家庄村共整合资710多万元,投入到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将郑家庄村打造成了洱源县基层党建、生态文明、民族团结、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板。

20141026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3天,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来到郑家庄村宣讲会议精神,并夜宿村民王庆荣家。

李纪恒对郑家庄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了高度评价,他要求郑家庄村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抓党建强保障、抓管理重民主、抓经济创特色、抓文化促和谐、抓生态净家园,把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郑家庄村,村民只要遇到外人,总会热情地招呼。王庆荣自豪地说:“我们村里,七个民族一个人,亲如兄弟是一家!”

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彼此生活习惯不同,郑家庄村7个民族能在50多年里和睦相处、亲如一家。20多年来,全村未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和一起社会不稳定事件。

郑家庄村委会围绕遵纪守法、团结和睦、勤俭致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内容,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并以展板、上墙等方式张贴于村民活动中心和村内主要活动场所,加强宣传教育,聘请7个民族代表为监督员,确保村规民约有效执行。

“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在郑家庄村,有1支治安巡防队,分组轮流对全利进行巡防,每3户为一组,18岁以下、60岁以上的村民参加。每组人员负责值班一周,形成了村里的群防群治格局。

根据郑家庄村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郑家庄村党支部通过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等方式加强民主管理,选举产生了由7个民族代表组成的村民议事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坚持小事村民议事小组讨论决定,大事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原则,定期对村务、财务进行核查,实现民主议事,阳光操作。

村里建立了党员帮扶小组,帮助乡亲们解决一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还建成了村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和农村书屋。目前,郑家庄村拥有各种报刊2000余册。由于村里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这个村里走出了20多名大学生。

“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是生活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


多吉是郑家庄村民小组组长,汉名杨秀弟,是一位壮硕、精干的康巴汉子。几十年前,多吉的父母赶着牛羊来这里落户。“从游牧到定居,地里的活儿全是汉族和白族邻居手把手教我们的。”多吉说,“阿爸临去的那天,交代我们要记住这份情谊。”

虽然民族信仰和风俗各异,共同的生活经历却培养了深厚感情,村里各民族间通婚普遍。“都是亲戚了,不好意思打闹。”郑晓东的两个侄女都嫁给了村里的傣族小伙子。

“每个民族各展本领,互帮互助,村里的事就好办。”多吉举例,傣族把良好的卫生习惯带进来,影响了其他民族;藏族善于经商,多吉自己做起药材生意,还动员村民一起经营。郑家庄如今形成了“农时为民,闲时为商”的习惯,全村人均年收入近7000元,是三营镇有名的富裕村。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淳朴、友善、互助、尊老”的文明风尚已深入人心:郑林森家的纳西族小院是各族邻居100多个义务工日盖起来的,傣族媳妇赵凤和的婆婆去世,是白族老汉高汉云他们帮着装殓的;段林伟和王盛荣两家的宅基地纠纷是村里的藏族干部调解的;村里的青石板路是全村青年自发铺成的,没要一分报酬……

在这里,每逢汉族春节、中秋节、藏历新年、彝族火把节等重大节日,全村各族群众都要聚在一起欢庆。村里先后成立了民族文艺队和中青年联谊会,建起了民族文化活动中心。

祖祖辈辈生活在郑家庄村的郑晓东说,郑家庄村生活着多个民族,汉族的春节、中秋季、重阳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各个民族的节日大家都一起过,形成了一个极好的风俗。

在这个多民族杂居的村子里,汉语与纳西话此起彼伏,藏歌和着白族调子欢快吟唱……谈起共同的家园,听到最多的是这样一句话: “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是生活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就得亲如一家。”

(来源:《人民日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6f407d1bc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9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