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许愿灯

2022-04-03 07:5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客家的许愿灯》,欢迎阅读!
客家,许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客家的许愿灯

作者:赖广昌

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4年第02

星星点点的许愿灯,平静,柔美,宛如一个个小小生灵在水中移动,那一刻,你的灵魂也会与烛光一起游动。

放许愿灯是一项汉族民系客家人的习俗,在客家人的几次大迁移中,流传到古越州,每年元宵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客家人都要在河中放灯,以追祭先人、超度亡灵,或祈求平安吉祥。

我的家族自中原迁来赣南,是地道的客家。听父亲说,他小的时候常随大人们到河边放灯,奶奶去世后,父亲还曾用竹叶串成一只小船,船上装着亲手蒸制的馒头糕点,拿到河里放了。

客家许愿灯的制作根据功能的不同有所区别:元宵、中秋放的是许愿灯,目的是祈福平安,灯用彩纸和竹篾糊成,里面点上灯油烛火,风吹不灭,水推不翻,可以在水里漂很远;而七月十四日鬼节放的是招魂灯,目的是祭祀先人、超度亡灵,灯是用彩纸叠成莲花状或船状,中间点一支短短的蜡烛,一盏灯仅能维持几分钟,甚至刚下水不久就被风吹灭了。据说鬼节放灯原是为了让死者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

据老人们回忆,清末民初,八月十五本地还有捞许愿灯的习俗。传说久婚不育的人捞起许愿灯就可添丁生子;大龄未婚者捞到就能喜结良缘;小孩子捞到能茁壮成长、增长智慧;商人捞到则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农民捞到表示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上游的人忙于放灯,下游的人则你争我抢,都想捞到明亮精致的许愿灯。凡是捞起许愿灯的人,来年要还灯五六盏,寓意五子登科、六(禄)位高升。此风俗与目前流行于黄河流域的捞灯风俗几乎同出一辙,但在客家地区已经鲜有了。

关于许愿灯的起源,一说源于印度,一说源于原始社会。在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佛教信徒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到河里放灯追祭祖先、超度亡灵。也有很多民俗学家认为,许愿灯民俗起源甚早。

原始社会,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是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火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渔猎时代,人们为免风暴肆虐,在风大浪高或过危礁险滩时,用木板竹篾编为小船,放上祭品点上蜡烛灯笼,放进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这一习俗至今仍流传在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的渔民中。奴隶社会的周代,周公辅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设宴庆祝,流水泛酒”“羽觞随波流,在杯盏上点灯,随水而流。春秋时代的《诗经》,记载了古时男女在溱、洧两水秉烛,招魂续魄、执兰除凶的民俗。在战争不断的奴隶社会,对阵亡将士实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74cc2b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1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