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论语十二章》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2-09-28 13:0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版《论语十二章》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论语,开课,教学设计,十二



《论语》十二章简案

翁祐中学 李野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章大致内容。 2、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感受孔子人格美丽。 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齐读:注释(1)孔子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教育家。

再读预习提示2第一句: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至圣先师” “孔子的地位如此尊崇,那他的老师是谁呢?”

“孔子没有老师,他是自学成才。”——易中天《实话孔子》 (屏幕显示:图片——曲阜孔庙康熙帝题写匾额)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意思是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孔子自学而来的宝贵经验就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齐读:注释(1)论语简介。补充:语录体

:走进《论语》,走近孔子,学习“为学之道”活用教材

一、正音——雅诵。



(一)正音部分

(屏幕显示)为:替,给,[ wèi ] 矩:[jǔ] 曲:弯转,[ qū ] 1、学生参照注释,自由朗读。 2、学生分则朗读,其余人纠错。 (二)雅诵部分 (屏幕显示)停顿、重音

3、听教师范读,思考在语气和节奏上需要注意什么。

4学生再读,配乐《高山流水》筝即为古琴,古琴声音清越,犹如君子的风雅,所以孔子一生弹琴吟诵,现在我们就用孔子最喜爱的方式,用读书声、古筝声叩




问孔子的心声。



二、略读——为学



(屏幕显示)为学:为文(学习文化知识);为人(学习为人处世)(这两个分类能否是学生初读后自己体会出来的?)

1、默读(单元目标)除2612章外的其余部分,参考注释进行翻译并且按照以下格式来进行分析和分类。

格式:“……”翻译:……,告诉我们为(文/人)要:……。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告诉我们为文要时常复习。

2、小组讨论交换意见,形成统一答案,重点讨论同一句中不同部分的归类。

3、牛刀小试,利用在本课注释重点字词,尝试翻译以下句子。翻译句子除了可以看注释,也可以随机讲组词法、联系成语法、字形猜测法等等。

(屏幕显示)【子曰:十室(户)邑(地方),必有忠信丘者焉,不如丘之.....学也。

(翻译、分析、归纳)

4、小结:孔子能够自学成圣,就在于他为文好学,为人高尚,正所谓:“学高为,身正为范。”那么孔子的弟子时候学到了老师的真传呢?

三、精读——言传

1、默读2612章,并写下批注,思考三位弟子的言行都从哪些方面继承了孔子的“为学之道”?(动笔课内对比阅读。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我不太懂这个问题如何答。问题的表述可否简单易懂些?

2讨论:你认为其中哪方面最难做到?说一说判断的依据。是否保留?可以不




3、孔子最欣赏的是谁?(过渡)请有感情地朗读第6章,注意读出赞美之情。(第二次贤哉,回也!注意停顿、重音,要读出激情。这里读的安排比较自然!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赏析第6章,说一说孔子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对颜回的赞美的?(整理后写下批注

(倒装、感叹、反复、对比……)

四、拓展——身教

1(上面我们学到的都是孔子的话语,是对自己的言传,那么孔子是否能身体力行,进行身教呢?) (屏幕显示)

1“那次从陈国到蔡国,半道上不小心陷入战场,大家近七天没有吃饭了,孔子还用琴声安慰学生。”——余秋雨《中国文脉》

2“那次是在郑国的新郑吧孔子和学生走散了,独个栖栖遑遑地站在城门口……‘谁说我像一条丧家之犬?真像!真像!”——余秋雨《中国文脉》这里可以让学生自由谈谈孔子做到了没有。

五、小结——点评

司马迁:诗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还有哪些对弟子、对世人“言传身教”的宝贵思想呢?就请大家捧起《论语》



作业:1《中国文脉》关于孔子的两个选段中都体现了哪些《论语》十二章的内容?

2、搜集与孔子有关的名人轶事,写一写“我”眼中的孔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7ad00e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