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的文质观

2022-10-07 21:26:4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孔子的文质观》,欢迎阅读!
孔子



谈孔子的文质观

春秋时期,作为词语已广泛使用,但文质对举,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这里文质虽是用于品评人物,是就人的内在品德修养和外在言谈举止而言的,但孔子的文质观,从它一出现,就由于其自身所带有的丰富的审美意蕴和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而意味着将会支配和制约着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使之形成异于世界其它民族的审美追求,对未来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派生出来的一整套文质理论构成了我国古代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孔子;文质观;文质彬彬

文与质,是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先民,在对大自然和自身进行了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之后,最早从意识中升华出来的一对审美范畴。孔子的文质观是以自然界的文质作为参照,转而观照人的自身,将人内部美好的本质与外部具有审美意味的形式与行为表现,纳入了的范畴,这是一种自觉的人文思想。而自从成了一对范畴,它们便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而自孔子开始,文质彬彬也就成了中国人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审美追求,一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始终围绕在文与质的关系中。本文仅力求客观探讨孔子的文质观及它在文论史上的地位。



一、文质彬彬命题的提出——“首次对举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年,民不聊生。正是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政出多门的时代,的内在矛盾才充分暴露出来,从而也无可挽回地从荣耀的高位跌落下来。在过分发展时,强调以弥补,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异于西方文化之处。一个民族的美学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美学精神,这种美学精神以其特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为土壤。西方讲冲突,讲对立,而中国尚、重,强调无过无不及,也即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和为美的。



孔子认为春秋末世,礼崩乐坏,天下无道,他倾其一生,殚精竭虑致力于变天下无道天下有道。可以说,孔子一生的全部言行都是为了这一目标。当时周朝的政治制度已经衰落,礼乐文化也还逐步退化,而人们还在讲究空泛的束缚人言行的繁文缛节,一向尚文的孔子,这时就特别反对虚华的,从而提出与之相对的的观念,强调文质兼备。据汉刘向《说苑·反质》记载,孔子占得卦,喟然而叹息,意不平,子张问,是吉卦,为什么还要叹气?孔子回答他:贲,非正色也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在孔子看来,是物本身已完美无暇,就无须再添加外部的装饰,把多余的修饰看作是繁文缛节和铺张浪费。孔子在充分重视的同时,开始了对的思考。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阳货》)“并不是意味者空有其表的外在审美形式,仅仅有玉帛钟鼓就标志着教养人文吗?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故孔子提出了著名的文质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春秋时期,作为词语已广泛使用,但文质对举,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儒家对的认识,在提出了的概念之后,显然趋于全面和完整了,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卓越贡献,正在于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世以”“原始形态为基础,孕化出了文质并举的独特命题。



二、内容与形式、质朴与华美——两种审美含义的蕴涵

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观点,原本是就人的修身而言的。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质少。彬彬,文质相半之貌。

《论语注疏》文华质朴相半,彬彬

然,然后可为君子。但由于所具有的潜在的审美意蕴和该观点所提

出的背景是礼坏乐崩又极讲究繁文缛节的春秋时代,所以,文质彬彬可以宽泛地运用于社会人事评论和艺术评论,进而走入审美领域。可以说,它是孔子创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命题,是孔子对中国美学的一个杰出贡献。这个命题,诉我们,孔子在谈论理想人格的修养时,是主张文质并重、文质兼备的。



由此,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出孔子在文艺方面的文质观点,这是相互关联的两种情况:一是就文艺作品的风格而言,文指辞采艳丽华美,质指语言素淡朴实。艳而不华,质而不野。”(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轼《与苏辙书》)均是从语言风格方面立论的。一是由于质指人的内在思想品质,可以引申为文艺的内容;文指人的外在言谈举止,可以引申为文艺的形式,因而便可合理地推出文艺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方面的文质观点。就文艺而言,如果质胜文,即虽有充实纯正的内容而缺乏美好的形式,就会显得质木板滞,缺乏艺术性;如果文胜质即虽有美好的形式而缺少充实纯正的内容,就会显得艳丽浮靡,缺乏思想性。只有文质彬彬,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完美的文艺作品。孔子以后的许多文艺理论家如刘勰等人,在论及文质关系时,多是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方面立论的。



三、扬质而抑文——儒家之外诸子的殊途同归

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继起,百家争鸣,学术论辩空气浓郁,文质论的兴起,并非只儒家学派所独宗。先秦很多思想家们认为,文是一种外加的美饰,因此它对于对象()来说其必要性是可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文饰之美既不能带给对象以任何实用价值,同时与对象本身内涵与意义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就使得文至少在表面上看来具有了一种奢侈的性质。



先秦诸子因个性卓然而异彩分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但在文质论这一具体论题上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无论是先质而后文” (刘向《说苑·反质》引《墨子佚文》)的墨子,文为质饰” (《韩非子·解老》)、弃文尚质的韩非,还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的老子与灭文章,散五采(《庄子·箧》)的庄子,他们都关注到了审美活动的迅猛发展,而且把这一现象视为时代变迁的




重要标志,世风日下的重要内容,甚至旧秩序崩溃的原因。他们具体的出发点不同,但墨、法、道得出的最后的结论是相同的:以实用功利目的为价值取向,对新兴的审美发展予以否定,在的冲突中——扬质而抑文。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关于文质的讨论,从美学的角度看,是以不自觉的方式对‘文’的一次反思,是以否定的形式对当时的勃兴这一事实的有力肯定。1发展乃至独立是人类审美意识自觉,审美活动独立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问题的忽视,正是墨、法、道三家尚质弃文的文质观有失偏颇之处。



四、文质并重,有机融合——孔子文质观的客观性、合理性、全面性、独创



在扬质抑文的思潮中,儒家孔子一派,敢于力排众议,在重质的同时,还敢于重文,倡言文质并重。这是他对艺术性的认识高于重质轻文者的表现。除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命题外,孔子还有一些论述更为直接地表达其文质并重的文艺观。孔子提出: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论语·卫灵公》)这里,孔子不但强调了志与言的重要性,还特别指出言必须有文采,这说明孔子在重视内容的同时,也很重视形式的文采辞藻。在《论语·宪问》中还记载有孔子对郑国外交辞令的称赞: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郑国对外交辞令的拟定,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重视,一丝不苟。这种外交辞令的草创、讨论、修饰、润色的过程,也就是对外交辞令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反复修改,认真加工,以使其内容与形式都达到完美无缺的过程。而孔子对其内容与形式并重的赞美,正说明他文质并重的文艺观。孔子还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从字面表层去理解,似乎孔子不重视语言形式,认为言辞不必巧丽,足以达意便可以。属于形式范畴,用来表情达意,为表达内容服务的。从而已矣的语气看,他是反对华丽词藻的,但他反对的是超出达意需要的浮词艳藻,所以不能由此说孔子忽视文辞。苏轼在《答虔

俞括奏议书》中说: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物

固有理,患不知。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所谓文者,能达是而已。在《答

谢民师书》中又说:孔子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不是之谓辞。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按苏轼的解释,辞达的要求是极高的。要明了事物的微妙之理,使其了然于心,千万人中难有一个;知道了事理,进一步了然于口手,用生动感人的文辞准确地表达出来,就更是难之又难了。因而,要能做到真正的辞达也就全面达到了以足志,文以足言可以说,孔子的辞达是从完美结合的高度提出来的。



孔子的文质观,并不是简单地主张在任何时候都把等量齐观,而是着重启发人们去探讨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其核心之点是文质彬彬对文对质不以孰轻孰重对待,既反对文胜于质的偏颇,又反对质胜于文的片面,要求文质皆能适中,维持彼此的平衡,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孔子追求的是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相加的,只有这样才符合儒家中和的美学理想,方能达到文质彬彬的交美并茂境界。






由此可见,文质理论在先秦时期从孔子开始萌芽,由孟子、荀子继承,到两汉由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推动,在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文质统一的思想由孔子奠定后,就已进入审美领域,成为中国文学与美学的重要传统,世代相承。在后世有关文质关系的言论中,虽然也有重质或重文的倾向,但在文质统一这个根本点上,基本是一致的。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这一审美理想,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共同的审美理想和永无止境的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1〕薛富兴.文与质:中国美学史的逻辑起点〔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1997(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7fe5f135b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