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再思考

2023-03-22 14:25:3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再思考》,欢迎阅读!
济危,资本论,中经,机理,思考



关于《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再思考

【摘要】马克思著作的《资本论》通过对经济危机理论的论述,揭示了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距今已有五年,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再思考仍然必要,本文基于上述的分析,使当代中国认识危机,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提出现实价值。



【关键词】资本论,经济危机理论,现实价值

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不断收缩,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回顾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从1852年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以来,每隔一定的时间,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然而最近的一次经济危机,由2008年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海啸从美国波及全世界,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金融体系受到重创,世界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重新阅读出版于1867年的马克思《资本论》,深刻思考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论述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时,提出了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同时在流通领域抽象的考察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事实证明,他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极强科学性和预见性。



1、揭示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诱因是资本的本质属性导致的,即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同时,资本家作为人格化了的资本,表现为对剩余价值永恒的追求。资本家为了能够持续的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将获得的剩余价值在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由此推动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逐渐积累,但绝大部分的资本是掌握在少数的资本家手里,而被剥削阶级却占有极少的资本。他们受到资本家的剥削,购买能力是有限的。这样,商品无法获得相应的价值补偿,造成资本不能有效地运转。这样便可能导致危机的爆发。



随着资本大量的投入到再生产中,企业的规模扩大,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量超过了社会总的需求,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的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产,资本家就无法向员工发放工资,或企业裁员,导致一部分人失业。这样社会的购买力下降,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产相对过剩,即消费者有购买的意愿却没有购买的能力。这里所说的生产过剩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




绝对过剩。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



2、对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的揭示

《资本论》揭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即生产力已经增长到这种关系所不能容纳的地步,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它内在的要求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及生产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使得社会的再生产能够顺利的进行。但是,由于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盲目的提高生产力和扩大生产规模,破坏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因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因此,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

二、《资本论》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爆发的实质,对于当今的经济危机仍然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同时对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1.制度的选择。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调和的产物,选择怎样的制度就显得很重要。我国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危机爆发的可能。因此,我们因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也有矛盾。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是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如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作出的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决定,对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扩大内需。

从经济危机爆发的逻辑思路:有效地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预期消费信用违约经济危机,我们可以看到有效需求的不足是危机发生的逻辑起点。进经济的发展,我们应依靠投资和出口转移到依靠投资、出口、消费的协调推进,在危机的大背景下,刺激国内的消费需求显得尤为的重要。通过改变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缩短贫富差距,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加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支出,建立和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将我国居民的购买力释放出来,利用消费红利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808391932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7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