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2017二模优秀作文

2022-10-23 11:51:0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温州市2017二模优秀作文》,欢迎阅读!
温州市,优秀作文,2017

2017年温州市二模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最近,《咬文嚼字》列出“2016年十大流行语”,“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工匠精神”“蓝瘦、香菇”等网络流行语入选。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语言文字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值得肯定和鼓励;也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应当警惕和反思;当然还有人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加以阐述。 ...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佳作欣赏







拥抱并坚守



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变革。有时候人们的反应没那么迅速,一时没赶上,没适应,不知道怎样正确面对新生事物。但请不要简单地归咎于新生事物,比如网络流行语。 有人说,网络流行语作为中华传统语言的“变异体”它的盛行表现了对汉语的不尊重,应该予以抵制。我想说,且慢,容我提出几个问题。

首先,汉语是一成不变的吗?要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无论什么样的文化,如果抱残守缺都会被时代的滚滚洪流淘汰。在网络流行语出现之前,语言也经历过巨大的变迁:单说书写就从甲骨文到大篆小篆,从隶书到楷体;词汇呢,“之乎者也”到现代的轻松表达,历史的车轮载着它不断前进。网络流行语作为信息时代汉语的新生事物,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只不过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其次,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使得人们亵渎母语,敬畏感尽失。网络流行语影响我们对汉语的敬畏了吗?我认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热爱与敬畏,我们才结合生活与语言,造出如此生动活泼、令人忍俊不禁的流行语。比如说“洪荒之力”,它本是传统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较低的成语,向来鲜为人知。但是里约奥运会中傅园慧的接受采访使它“一炮走红”这不仅让华人有了一个表达努力拼搏的新形式,更饱含了国人对傅园慧这样豁达乐观的运动健儿的喜爱与敬佩。短短四个字,使汉语又一次承载了正能量,难道不应该为这样的“创造”拍手叫好吗?让老树绽放新花,这样的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正好说明国人并非以戏谑的态度对待母语,也使得我们对神奇的母语多了一分迷恋与自豪。 更何况,在网络流行语盛行的同时,有谁禁止你学习传统汉语了吗?有谁禁止你使用传统汉语了吗?《百家讲坛》中康震、郦波老师是古典文学造诣很深的高人,他们将“之乎者也”与现代流行语完美融合,使得原本有可能枯燥的古代文学讲座活力四射。所以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在使用、创造流行语的同时敬畏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而不是哀叹时人文学修养低的时候粗暴地责骂网络流行语。

这种指责的逻辑让我想起孟子在劝谏君王时讽刺的“非我也,兵也”的说辞,让我想起拉着一个人不放却喝令他放开自己,让我想起在亲人聚会时死盯屏幕的低头族反而抱怨手机淡漠了亲情。同理,自己抛弃传统文化而迷失在网络流行语的巨网中,却反咬一口,横说网络流行语阻断了文化继承,荒谬至极!



1


主动权就在你我的手中。拥抱网络流行语这一新生事物,又坚守文化传统,保持一分热爱与虔敬。语言如此,一切皆如此。



赋分52

宽容看待,正确引导



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成为信息时代的一大语言奇观,对此人们褒贬不一。我认为,我们既需要宽容看待,也需要正确引导。

网络流行语的诞生有它的特殊语境。一是依靠网络快速发展,随之而流行的“吐槽”“丧文化”即是代表;二是网络对于图片与视觉的依赖,诸如“洪荒之力”凭借傅园慧的表情包登上热搜榜,“蓝瘦香菇”起源于某男子绝望但有趣的表情。所以,“风行”和“有趣”便成为网络流行语的标签。 也正因为它能风靡一时,正因为它诙谐风趣,有人就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侵蚀了所谓的规范用语。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时间是检验“网络流行语”能否成为“时代流行语”的标志。“神马都是浮云”这一出自春晚的金句已然过时,“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再也不会引起哄笑;而诸如“春运难”,“局座英名”等网络热词,则因其强烈的时代性而始终保持着活力。可见,网络热词是网民对当下生活体验的浓缩,劣质网络流行语会自生自灭,不必杞人忧天。

其实,对网络流行语的质疑正如质疑打字机对手写能力的危害一般,脆弱而不堪一击。许多网络流行语是可以带来正能量的。“工匠精神”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个词来源于对日本手工艺人工作态度的概括,即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精神。“罗辑思维”“锤子科技等平台传播和引导后,“工匠精神”已成为许多互联网初创公司的“企业精神”。工业时代大规模制造的流水线生产模式,逐渐被追求人文、讲求特色的新型生产模式所替代。正是深深地植根于这种土壤,“工匠精神”才能成为网络流行语,世界也因此多了一个维度观察当下的年轻人。可见,加以正确的引导,网络热词也能成为正面、积极的力量。

也正因为如此,《南方周末》《人民日报》等传统纸媒也开始放下自己的“高逼格”,使用网络流行语来吸引年轻读者。这种做法不会降低其报道的严谨和准确,却因为亲民俘获了众多新生代读者。纸媒叙述方式的转变显示了官方平台对部分网络流行语的认可,网络流行语紧贴时代,以其幽默生动的表达为处境日益艰难的纸媒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许多现在看起来“严肃”、“庄重”的词汇,此前也曾是某一个圈子、某一领域的流行语。以古代文学为例,“花间词”曾被人称为靡靡之音,“宋词”曾只准许在坊间吟诵,“戏曲”“小说”曾被视为摆不上台面的玩物,难登大雅之堂。而如今,他们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被学者奉为圭臬,因为这些文学作品承载了古代人民的一颦一笑、苦辣酸甜,是触及了时代脉搏发出的铿锵回响。谁又能说,高度浓缩了时代热点的网络流行语,承载着网民的奇思妙想和嬉笑怒骂的热词,不会成为下一个孕育无穷宝藏的时代之窗呢?

网络流行语有其独特的生活土壤和神奇的生长方式,我们应当带着宽容的心态注视它,并给予正面的引导,使之成长为参天大树。



赋分52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810c05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6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