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咸鸭蛋的习俗简介

2022-04-06 02:12: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端午节吃咸鸭蛋的习俗简介》,欢迎阅读!
咸鸭蛋,端午节,习俗,简介

端午节吃咸鸭蛋的习俗

俗话有云: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因为端午节过后预示着炎热的夏天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旺盛阶段,再加上气候潮湿,病虫细菌活跃,容易引发众多疾病。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咸鸭蛋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可治夏季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利等病症,是夏日食补与佐餐佳品。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就是要避五毒,因为传说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会为害人间,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这五毒的血,吃着这些菜的时候,就会把五毒妖怪吓跑,也就是吃五红了,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与五红类似,江南民间端午节还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不管是五红还是五黄,都包括鸭蛋在内,所以端午节吃鸭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

江南一带,端午午餐要吃十二红,顾名思义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江苏高邮的咸鸭蛋因其蛋黄鲜红,故为十二红之一。清袁枚《随园食谱》对高邮鸭蛋称赞有加,高邮咸蛋也因之声名大振,越来越多的地方仿效十二红,也就有了端午的咸鸭蛋。

据,鸭蛋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之间,属于平性食物,适合于一般体质,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鸭蛋中的蛋白质含量和鸡蛋相当,而矿物质总量远胜鸡蛋,尤其铁、钙含量极为丰富,能预防贫血,促进骨骼发育。咸鸭蛋中各种矿物质的更是丰富,特别是身体中迫切需要的铁和钙在咸鸭蛋中更是丰富,对骨骼发育有益,并能预防贫血。

端午节吃的咸鸭蛋,一般是用清明前后的鸭蛋腌制的。开春以后,鸭子吃的活食多。民谚说,清明螺,肥如鹅。鸭子吃了这些营养丰富的活食,产的蛋最饱满,气室特别小,营养最好。新鲜的鸭蛋有些腥味,经过盐腌制,腥味去除了,而且营养更容易吸收。

辨别端午节咸鸭蛋好坏的方法

1、看外观。就是看外观,品质好的咸鸭蛋外壳干净,光滑圆润,不应该有裂缝,蛋壳呈青色,又叫青果质量较差的咸鸭蛋外壳灰暗,有白色或黑色的班点,这种咸鸭蛋容易碰碎,保质期也相对较短。

2、摇蛋体。摇蛋体就是轻摇蛋体,质量好的咸鸭蛋应该有轻微的颤动感觉,如果感觉不对并带有异响,说明鸭蛋已经变质了。


3、剥蛋壳。剥蛋壳就是煮熟后剥开蛋壳,质量上乘的咸鸭蛋黄白分明,蛋白洁白凝炼,咸味适中。

咸鸭蛋,油多味美,用筷子一挑便有黄油冒出,蛋黄质地细沙,分为一层一层的,由浅至深,越往蛋心越红,中间无硬心,味道鲜美。而质量差的咸鸭蛋蛋白较烂、腐腻、咸味较大,最好不要食用。 端午节的习俗 民俗活动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


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83ea6fe13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4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