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影像的传播与接受特点_新媒体传播四个特点

2022-12-17 07:23: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媒体影像的传播与接受特点_新媒体传播四个特点》,欢迎阅读!
特点,媒体传播,影像,接受,传播



《新媒体影像的传播与接受特点_新媒体传播四个特点》



摘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收看的碎片化现象又影响着新媒体影像的制作和传播,影像的节奏更快了,影像的长度被压缩了,影像的深度和思考被弃置,影像画面的刺激性和震撼性被一再强调,新媒体影像的接受者浏览他所遭遇的影像,更多是为了获取信,参与意见,像传统媒体受众的那种接受教育、提取意义、获得审美享受的意识并不强烈,新媒体影像的传播虽然在网络世界里已经是蔚为大观,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新气象也已经引起多方关注,但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它还是新的

新媒体影像是指在以数字技术支撑并具有互动性的媒体上播放的影像,由于网络的兼容性,传统媒体的影像自然也可以通过网络这种新媒体播放,但由于它们不具备新媒体影像的典型特点,以不在我们研究的范围之内。 新媒体影像是在网络互动性激发下出现的,以网络接受者身份转换为前提的,没有特定创作门槛的属于大众的影像。它是数字技术的产物,是传播主动权重新回到大众手中的象征,是释放激情和创造力的没有束缚的创作,是虚拟化文化产品的新萌芽,是带有无序的野性挑战传统传播秩序和文化秩序的新事物,所以它的出现必然引起多方关注。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探讨新媒体影像的传播与接受特点。 新媒体影像的传播特点 传者总量增加而受者总量相对持平导致竞争加剧。网络的互动性和方便快捷的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传受关系,当每一个原来意义上的受众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发布影像信息的时,有趣的现象开始出现。最先出现的是影像信息的海量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变化,被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的人们不再像信息匮乏时代,要靠寻觅、拼凑、破解来获知真相,需要的只是选择。是的,接受者陷入了选择的困境,信息的发布者也就陷入了难以获取注意的困境。 网络环境里众声喧哗,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吸引注意力,又为吸引注意力制造了更多的信息。谁都想用自己的信息淹没别人的信息,用自己的影像淹没别人的影像。总是被动接受的网民尝到了制造信息传播信息的乐趣,再也不甘心只做接受者,于是,网络空间里出现一种新气象,说的人多听的人少,播的人多看的人少。 由于技术发展造成网络极端非中心化的倾向,在这个空间里,为的调控和屏蔽作用有限,谁的声音大,谁才有可能浮出水面,于是出奇制胜成为网络影像发布者的绝招。在网上,议程设置的主动者不再是有组织的宣传机构,而是自发集结的网络群体,他们为某个共同兴奋点而聚集,又因为兴趣的消退而散去。“置顶”不是官员决定的,不是专家决定的,也不是开辟网络平台的人决定的,而是网络受众决定的。那些上传影像的人,其实自己本来的身份就是网络上的受众,他们最知道哪些怪招对网民有效,哪些刺激能引发围观,今天很黄很暴力,天很傻很天真,即使牺牲善良理性和道德也在所不惜。所以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第一个特点是传者总量的迅速上升和受者总量的相对持平,由此导致对注意力争夺的白热化。结果是,网络影像极大地开发了网民的创造力,同时也在新媒体空间展示了“不择手段”的诸多样板,加剧了这个空间非秩序非理性非道德的程度。 作者身份虚拟与作品的多元化。另一个特点是网络的

.




虚拟性带来的。网络影像的作者自然有其真实的社会身份,可是越来越丰富的网络社会已经开启了一个无比巨大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有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身份和经历,拥有虚拟的财富虚拟的爱情虚拟的地位虚拟的家庭。 在运用虚拟身份上传影像的时候,个变成了“蒙面者”的人可以调动的是他潜意识中比较隐秘比较不为人知的个性侧面,摆脱了现实世界里种种复杂的功利关系,这种个性的展示在某种程度上有更为真实的成分。许多人在真实的生活中为客套、矫情、虚伪、算计所累,可是在虚拟世界里,却可以卸下所有包装,做一回真实的自己,放纵一下真实的性情。这是一个有趣的吊诡现象,真实生活中的自己可能是虚伪的,而虚拟空间的自己倒是真实的。没有了真实社会的诸多顾忌,生活中无法表现的勇气和智慧在虚拟空间尽情发挥。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个人在虚拟空间里可以拥有不止一种身份,他不仅可以做君子,义正词严地谴责他人,也可以偶尔做小人,窥探一下他人的隐私。所以,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第二个特点是作者身份的虚拟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空前的题材、内容、形式、价值和标准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倾向中有放弃社会责任的成分,但有可能是更为真实的表达,可以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供研究的样本。 作品的后现代特点与生活态度、思维模式的传播。新媒体影像传播还具备明显的后现代特点,在文本的内容上,消解意义,关注琐屑平凡的生活,把镜头对准一地鸡,在形式上,乐于采用各种拼贴、戏仿、颠覆、恶搞的手段,炫耀才华,炫耀技术,制造费解的符,构建只属于自己和好友的小圈子。 在最热衷于网络视频传播的年轻人中间,制造新奇的影像不仅是过剩精力的宣泄、智慧才情的展示、时尚前卫的标志,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谁上传的影像“雷”倒了别人,谁就有成就感;谁制造的符号更“”,谁就拥有更多的“粉丝”。不经意中,他们的喜好、偏激、推崇、嘲弄都被放大;他们蔑视权威、解构经典、不按常规出牌的思路被复制。他们喜欢网络影像,正因为这种新的网络内容充满刺激,有无限的可塑性。在传播过程中,所有的内容都存在被改写、被引用、被曲解、被用作再创作资源的可能。有时,作品成为一种存在过程;有时候,被改写的过程本身就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这种充满变数、充满悬念、充满不确定性的特点正好迎合了年轻人的兴趣,使新媒体影像作品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用来消遣和表现自己的工具,成为他们特立独行的标志和引以为豪的时尚符号,成为他们标榜自己活力和叛逆精神的旗帜。所以,新媒体影像的传播过程不仅是信息扩散的过程,也是内容不断被重新诠释和改写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维模式的放大过程。当代年轻人正用这种方式拉开和上一代人的距离,但他们提供的作品,也恰好成为解读他们心灵的钥匙。 新媒体影像的接受特点 浅阅读浅观看浅接受。新媒体影像的受众也有诸多不同于传统影像受众的特点。首先是浏览式阅读和即兴式观看。新媒体影像生存的空间,往往是多种视听信息海量存在的空间,作为接受者,一般不具备预设的接受内容和不变的接受路径,即使带着明确目标上网,也不可能保持既定的线性走向,结果,在传统媒体的接受中固有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被打破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880e5cead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8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