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宋词

2022-04-01 09:13: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学史宋词》,欢迎阅读!
宋词,文学史

201230880113 中文一班 龙永琼

宋词之婉约词风浅析

摘要: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自明朝文人始,就把词分为“婉约”“豪放”两种,婉约词更是被称为词之“正”在两宋期间,婉约词所占比例也超于豪放词,因此,婉约词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不可忽视。本文就婉约词的起源发展、婉约词的主导风格以及婉约词与豪放词的比较来对宋代婉约词进行分析。 关键词:婉约词 豪放词 发展 比较

宋词是中国宋代的长短句,也是诗歌的一种,起源于隋唐,发展于晚唐五代,昌盛于两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代。宋词是继唐诗之后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上承唐诗,下启元曲。对于之一珍贵的文学财富,后代众多文人学士都对其进行研究。其中,婉约词以含蓄蕴藉、婉转细腻见长,赏析和探究婉约词是全面理解研究宋词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婉约词的起源及其主导风格

众多词论家们对词的流派有各种不同的见解,有一种见解被普遍接受,就是把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或者说是密派和疏派。以婉约论词,最初持这种说法的是明朝的张綖,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这是“婉约”一说的源头,也是后世把词分为婉约和豪放的最初归类。

关于婉约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的温庭筠、皇甫松、韦庄、李煜等人,他们的词风均柔靡婉丽,婉转哀怨,没有一丝刚健的阳刚之气,以阴柔为主,并且,在内容上也是多写儿女间的情事以及个人的心中哀怨。如温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 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鼻祖,词作典雅、绮靡悱恻,这首词虽不是花间词的典型作品,但是作者以思妇的口吻描写了一个梳洗后凭栏远眺的女子,望着远处的江边哀叹为何没有心上人的身影,夕阳的余晖脉脉洒在江面,江上水悠悠流着。温庭筠以寥寥几笔就塑造了一个哀怨的思妇形象,用词清丽婉转,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与婉约派想通,所以,称婉约词承袭了花间词派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到了宋代,承袭了晚唐五代词风又恣意改革的晏殊、欧阳修等人,虽一洗五代花间词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但也没有因此而走向对立面,显得粗狂豪迈,而是变得清丽淡雅,和缓深婉。如晏殊的《踏莎行》 中“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海角寻思遍”《玉楼春》中“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词大多写男女之情,显得纯净雅致。

欧阳修虽着力走出闺阁,但是他词风也是“情深婉曲,疏宕明快”,以婉约见长,用词来抒情言志。《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秦少游、“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李清照、以及周邦彦、姜夔等人都是婉约词的代表,他们继承了婉约词的词风又各有自身的特点,丰富了婉约词风。


婉约词的风格可简单的归纳为“清切婉丽”四字。

《四库全书》中尝谓“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婉约词继承的是南唐词风,但是较之南唐词,婉约词的哀怨、凄哀程度较低,其抒情大多借“清景”,或清而幽,或清而丽。

如张先的《天仙子》中有“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月落红应满径。“沙池”“云月”“花影”等意象无不给人一种清新之感,所以称为“清美有余,不见凄迷”。又有欧阳修的《采桑子》十首之一的咏赞西湖之美,只见其清丽而没有哀凄之感。

再而,婉约词派以“婉”为主,并且显得“情真意切”。刘熙载《艺概》中《词曲概》中有说道:“叔原贵异,方回赡逸,耆卿细贴,少游清远。四家词趣各别,惟尚婉则同耳。”晏几道、贺铸、柳永、秦观等人都是婉约词的典型代表人物,其共同点为“婉”。婉约词不仅“婉”还“贵切”,如贺铸的《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这样评论:“贺方回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贺铸用烟草、风絮、黄时雨三种事物来比喻自己内心的愁苦之多,兼具了婉转的同时也直接抒发了闲愁之多,让人感到绵绵不绝的愁绪,显得情真意切。

婉约,本用于形容女性的容态。如 王粱 《神女赋》“扬娥微眄,悬藐流离;婉约绮媚,举动多宜。”唐康骄《剧谈录》“玉蕊院真人降”条:“峨髻双铁,无瞥饵之饰;容色婉约,迥出干众。”都是形容女性宛转轻约的体态。词之“婉约”也正如女性体态。

二、婉约词风与豪放词风之比较

明朝的张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以豪放。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风确实与柳永等人的婉约词风又明显的差异。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苏轼在翰林院任职时,有一幕士善歌唱。苏轼问他:“我的词与柳永词相比如何?”那人答道:“柳永的词好比十七八岁女孩子,拿着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你的词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个故事,形象生动的说出了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区别。

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试比较婉约与豪放的差别。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两首词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柳永词写的是男女间的离愁别恨,借与佳人的离别之情进一步抒发了他对前途悲观失望,低沉感伤的感情。寒蝉、长亭、千里烟波、暮霭、清秋、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是一种含有“感伤、凄冷”色调的意象,并且这首词组织结构严密,刻画心理活动细致入微,这种感情细腻柔滑的词确实适合十七八岁少女曼声低吟。反观苏轼词,他借赤壁之战来书写自己心中的怀抱,写了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起景色,还刻画了赤壁之战的主角周公瑾的英雄形象。全词气势磅礴,挣脱了音律的束缚,读起来一泻千里,难怪适合关西大汉引吭高歌。

从这两首词的比较可以简单的看出,婉约词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女性形象,用词也是细腻清丽的,而豪放词则更多的表达自己心中的志向,充满一种豪迈潇洒、“一挥而就”的情感。

后人对待婉约词与豪放词,有的认为婉约为“正”而豪放为“变”,有的以豪放词为词坛伟观,鄙婉约于不屑。其实,从词的发展来看,婉约词可以说是词的基本风格,是晚唐五代已经形成的传统风格,是词之“本色。”在词的数量上还是词作家的代表人物上看,婉约也胜豪放一筹,就连豪放派的典型人物苏轼,其婉约词的数量也多于其豪放词。

婉约和豪放并不是两种流派而只是两种创作范式,婉约词虽多写离愁别绪和男女之情确实也是文坛上最耀眼的明珠,其文学价值不可估量。



参考资料:

《词学概论》 吴丈蜀著 中华书局 2009

《唐宋词流派研究》 余传棚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婉约派与豪放派新论》 张仲谋 徐州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8956fbfda38376bae1fae6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