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

2023-01-27 04:35: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韩信》,欢迎阅读!
韩信

孙子兵法云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





说的正是兵法大家仅凭对地形的掌握,就能判断出敌我的势力比较,而韩信一生也是多次临危受命,巧借地势之利立下奇功,灭章邯,杀魏豹,除夏说,败陈余,最终收齐剿楚,由当年不文一名的寄食少年逐渐成长为名留青史的兵仙,成全多少战争传奇和王朝伟业。

其实在当时来说,韩信和项羽两人都是有战争天赋的青年才俊,年少轻狂也不可一世。项羽是为巨鹿之战一战成神,大言彼可取而代之韩信则是初次出山就举兵若行棋,暗度陈仓大败章邯,使得自己大将身份落得实地。这是他们的共性,趁早的出名,有傲气也有资本维系这种傲气。往玄了说,大概正是因为韩信和项羽是有些相像的人物,才难以共聚一帐。冥冥之中之中他们只有成为旗鼓相当的对手,才能让这段历史更加波云诡谲,阴虞必现,否则的话,纵使刘邦有他的张良计,也打不出汉中吧。历史戏谑的部分就在于他在项羽麾下偏偏 官不过郎

中,位不过执戟 ,这才把韩信推到了死敌刘邦身边,从此项羽的运势走向了深渊。

说到这两个人的出身,也是天壤之别,一个一代名将项燕之后,一个亲生父亲尚且语焉不详。一个跟随叔父习得天下大术,时刻为了光复大楚,成就霸业做好了准备。一个颠沛流离,身具战国遗风,几易其主,完全得遇贵人才一步登天。一个是坐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个则是靠了不少的好运气,运气好到连续得到夏侯婴、萧何、张良的引荐,不可谓不偶然。用李克引荐吴起时说的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基本引荐他的人也是怀着这个想法,才让他由无名郎中摇身一变成为将军。

可以说刘邦打仗,拥有韩信前后的境遇是对比鲜明的,有了韩信之后,他攻城略地,扩大势力是越打越顺了。而没有韩信的时候,即便在刘邦拔掉项羽身边所有能人要将之后,可以说是在项羽最虚弱的时候,仍然被他困在了荥阳急的跳脚无法解围,才被迫求于时任齐王韩信支援。没有韩信的刘邦就没有了刺头,韩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斗胆以为即便在汉初三杰之中,韩信也是居于首位的,毕竟天下实实在在是他打下来的。

论功绩和命运,还有一个人与韩信神似,正是战国名将吴起,吴起身为中华阴谋智慧起源鬼谷子之后,亦为兵法大家,自为鲁抗齐发迹,到魏国为其全盛时期,


分别助魏完成伐秦、伐楚、伐郑三件大业,建立起西河防线。而且他生平征战无一败绩,更是一手促成了魏国的强大和魏武卒的声名。终了屡遭加害,不得已流离至楚国,被楚国贵族联合谋杀。

韩信呢,则不幸成为吕后建国后清算的第一人。这个叱咤战场,天下无敌的战争天才,从风光无限的齐王至故地楚王,甚至被贬为淮阴侯度过了五年郁郁寡欢的日子,还是难逃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命运,何况这种一等一的兵仙最终却是死于一个女人之手,实在呜呼哀哉,令人唏嘘不已。

如果说吴起是因为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遭到暗算,韩信则可能是因为压根就不喑政事,说了些不好听的话,不懂得圆滑变通,得罪了上级。君主需要他时还可以忍着他,其实即便是这种忍都是打了折扣的,包括安插曹参、周勃做眼线,给他最少的兵,夺他的兵权,未给他与功绩相称的封地种种坑死人的行为,可以说从来没曾对他恪守过信义。

但从始至终我们可以看出韩信一直都是最简单的一个字在前。受辱时候信明天,打仗时信自己,拥兵自重时不失信于恩公,还恩于漂母更是守了当年的信誓,这样直率不懂得拐弯的韩信才是我们喜爱的那个淮阴侯少年。虽然当时他已经奔三张的年纪,但依然可以看出他的赤子之心,无畏,自信,忠诚,热血。

古往今来,能带兵打仗的将军有很多,但也只有他能把韩信点兵,多多

益善 说的那么可爱,这种傲气与自信是可以越过书卷感动我们的。

很多人说韩信的死是因为韩信和陈豨意图谋反,我觉得是无稽之谈。不可信的原因很明显,他没有必要反,以前齐王时不反,现在仅凭一些流寇死士来反,这是对兵仙的诋毁,他打仗虽然无章可循,但都是出奇制胜,绝不是会筹划这么以卵击石之仗的莽夫。何况,吕后诛杀彭越、英布用的都是一套说辞,这种过河拆台,再洗白自己的戏码历史上本身也不少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就像刘邦在给项羽以鲁公身份入葬一般,为的就是让自己杀人这件事,享有一面正面的旗帜,内心的黑暗是秘而不宣的,再不仁义不厚道的做法都可以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这也是一种帝王之术。

其实韩信反与不反又如何,我倒想可以穿越回去改掉时间线,看韩信还有多大的能量,改写历史多少年,和蒯彻(后更名为蒯通)这个天才合纵家将大齐的旗帜带至何方,才是真正一场春秋大戏,要知道这个军师实力未必是次于张良的,但这只是一种纵观和回味历史的呓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8ff959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