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赏析

2022-04-15 21:03: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浣溪沙》赏析》,欢迎阅读!
浣溪沙,苏轼,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

寿县寿春中学 江明星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一【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yú)跌宕(dàng),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黄米蔡”;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浣溪沙》,词牌名。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二【全解与赏析】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簌簌:花飘落的样子。“簌簌衣巾落枣花”,倒装句式,意思是“枣


花纷纷落在衣巾上”村南村北:泛指整个村庄。so车:“缲”同“缫”。缫(so)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指穿牛衣的人 ,即穿蓑衣的人。

上阕:上片写景,写的是春天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古柳下卖黄瓜的村民,共同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枣花纷纷落下,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枣花盛开的繁茂,展示了春天万物的勃勃生机。村子里到处都能听到缲车的响声,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农民们生产劳动的繁忙。“牛衣古柳卖黄瓜”,这真是哪位画家的佳作啊!一位村民,穿着蓑衣,在一棵古柳树下叫卖黄瓜。“牛衣”一词,可见是雨后不久,黄瓜上似乎还带有雨水,显得多么鲜嫩。村民们卖些瓜果,换点油盐钱,也是对自己辛勤劳动的回报吧。作为当地长官的作者,巡视路上看到这么祥和的农村景象,难道心里不愉快吗?这与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是一致的。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欲:想要。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水喝,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问问能不能讨点水喝。漫:随意。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野人:郊野之人,即农夫。古诗中多次出现“野人”一词,都不带贬意,有时还具有对居住乡野之人的羡慕之意。

下阕: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


太阳高照,口渴难忍。这些都表现了路途的艰辛。“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三【中心思想】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农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表现了作者作为地方官关心人民生活、与民同乐的精神风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928f4647b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5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